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研究
2012-04-29黄艳华
黄艳华
【摘要】国内各院校开展的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如实践教学研究不够,实践教材编撰落后于教学实践,新闻学科实践教学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量化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活动无章法可依,实践教学成果得不到重视,对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视角出发,指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可行途径。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
进入21世纪后的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专业为适应媒体行业的需求,纷纷引入实践教学活动,并作为解决教育与行业脱节,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有效办学路径,逐渐朝向“社会服务站”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亦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现在开展的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活动,大多处于一种零打碎敲式的状态,不成体系,没有规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框架、纲要等基础性建设尚无规则可循,缺乏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在教学研究、教学效果、教材编撰等学科建设方面更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量化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活动如散兵游勇般毫无章法可依。由此产生的后果,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点缀品,实践教学成果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师受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受限等问题。本文从系统化、学科体系建设视角出发,以学科化标准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作为叙述重点,并探寻其发展路径、维度。
一、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如果仍停留在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那么显然已经过时。当代的实践教学观,更多的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活动,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造性精神的挖掘。
鉴于体育新闻专业的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有机融为一体。其意义有两点:
1、实践教学解放了多年来国内体育高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观,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开放、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吸收知识;打破了以往单调的授—受讲课之道;摒弃了过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以一种更自如、自主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为充分发展大学生个性教育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良好平台。
2、新闻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迈向社会的助推器、润滑剂。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组合环节,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频率、机会,在拓展学生求职机会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求学目标、学习目的和方法的认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思维深度、生活体验、行业规则,形成更为开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导向体育新闻实践课程并非停留于对简单技能的操作学习上,更多着眼于未来行业工作的要求,超越固化问题的解决,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未来工作任务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
目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无序、零散状态既干扰了体育新闻教学的健康发展,亦阻碍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建设是具有严格系统化的一套知识体系,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以学科化建设为标准,通过推理、论证, 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下面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本科生培养方式为例,阐述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几个重要层面。
1、课程建设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包括必修课程37门课程,总学时达到16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22学时,专业基础课24门,总学时880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92学时;限制选修课程共有39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总学时为712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40学时。一个本科生要在四年中修满181学分方能准予毕业。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在体育新闻教育中所占比重近一半。但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我们遗憾的发现,课程设计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呈边缘化状态存在,如重点课程不突出、课程逻辑顺序、结构不够合理,知识体系内各门课程缺乏共同的逻辑基础,造成专业知识的内在不统一,知识点连续不上,从根本上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二元分化等问题。因此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现在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本位关系。现有课程纲要科目缺乏系统化,实践课程开课时间、授课年级与课程内容缺乏有机的联结。二是理顺现有新闻实践课程逻辑关系。调整和优化现有的实践课程,适当增加实践主干课程,遵照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而不是完全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顺序划分,开课时间也以此为据,避免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分化、零乱现象。如大力推进画面编辑、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新闻采访、体育新闻策划、体育媒介宣传、实践、实训等课程的安排。另外需强化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机器操作能力,新闻实地采编能力等课程设置,还要有一定比重的校外实践课程如采风、实训课程等(要和本科生四年级的实习区分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由于划分过细造成知识的零散,难以成为一个体系,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建立在内在一致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内。总体说来,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原则应以学生为本,着重探索式学习方式,与行业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建设。
2、内容建设
对教学内容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落后,偏重理論化,学科内容交叉、重叠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层面的技能掌握训练、观察、分析方面训练;拓展层面的行业、专业知识、能力训练;综合全面素养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
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编排、梳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即兴性。课程的难易程度,专业程度,实践程度没有凸显。这需要除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做到严谨,依循章程,还要使得实践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一方,一成不变。在具体内容的编制中,要密切联系当下行业现状、趋势,最好每2年编一次,甚至是1年编一次,充分体现当下媒体环境变化,改变课程内容繁、旧、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编排要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3、学术研究建设
一门学科或一种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既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实践推动,也得益于学科或理论自身的反思与批判。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被定位于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蛰伏于各院系的新闻专业理论学科之中,没能有效地在学科教育领域中提升其学术品位。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学术、理论建设,既有助于实践知识的积累创新,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各种交流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的召开,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2)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研究水平,打造实践教学研究梯队,带动实践教学产业、科研工作的开发,达到提高实践教学学科的整体水平。通过科研养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形成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学生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实践教师,其所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旨在问题解决而综合多种学术领域的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作为显性知识,而且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是以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即实践教师所讲授的实践知识与其自身的实践经历、行业知识储备、业态现状更新、教师的实践智慧、将经历转化为知识的能力等因素联系密切。
从这一层面来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力求从有经验、有经历的专业人士中进行挑选,尽量挑选那些充满创造精神,并且勇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找到探究实践,创造实践的道路。除此之外,一名合格的实践教师还需要从其日常教育实践中,发现和记录自己亲身体验,通过教育叙事探讨其经验的意义,用这种贴近生活的叙事反馈实践教学。坚决拒绝那些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高材生;坚决拒绝那些墨守陈规,害怕改变,从不更新自己知识库的“名师、高师”。
5、评估体系建设
教学评估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泛指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出优良差,以便改进。
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引入学科化的评估方法来管理,规范实践教学,可使其逐渐步入可量化的轨道。评估举措很多,如五年一次的定期评估,或每年一次的短周期性的评估,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建立起具有实践特色的体育新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此同时,要避免评估过程中的一些不良操作,如部门领导对实践评估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走过场,期望值过高,给实践教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压力过大,偏离了评估工作宗旨等问题。
运用学科精神来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用学科制度来支撑新闻实践教学,用学科建设来规范实践教学,才能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才能吸引到高水平的实践教育者,研究者;才能避免“打游击”,用学科化建设方法去规范、梳理它。体育新闻实践教育的学科化建设进程需舒缓得当,持之以恒,并且坚持把这一举措作为当前体育新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为新闻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新生力量,才能使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Leonor Margalef García,Natalie Pareja Roblin:Innovatio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our own experience.New York
②J.Brown hill(1983).Edueation and Nature of Knowledge.Biddles Ltd,53
③[美]約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④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⑤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⑥王鉴:《实践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