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下的教学新模式

2012-04-29杨文华

考试周刊 2012年50期
关键词:复韵母声调音节

杨文华

摘 要: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近几年已经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与传统的人工测试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具有测试信度强、测试效率高、测试过程简化等特点,但也导致在普通话教学中和测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人工测试背景下是很少或完全不可能发生。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然后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现在已经普遍实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机测”),这一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进入一个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时代[1]。在几年的运用中,机测与传统的人工测试相比,测试信度和测试效率进一步提高,测试过程更加简化,考生权利得到最大限度上的维护,等等[2][3],同时也减轻了测试员的负担,让他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在机测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使应试人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有些问题在人工测试背景下是很少或完全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将给普通话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机测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保证测试效果。

一、加强发音的规范性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是口语,有四个测试项,各个测试项有着自己具体的测试目的,总体目的是测查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程度,词汇、语法应用的规范程度、言语的流畅程度。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的讲授与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促使教学对象在“字→词→句→篇”上更加的标准与规范。但在普通话教学、测试中常发现,很多学生在发音时常常会出现口齿不清,出现“吃字”、“倒字”、“丢音”等现象,他们每读一个音节都“立”不稳、不到位,这样也就无法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要强调发音中的吐字归音,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世间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头,所谓‘出口者是也。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尾,所谓‘收音者是也。尾后又有余音,收煞此字方能了局。”归音是对字腹,特别是字尾发音的要求,他们的发音过程构成一个“枣核形”。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到发音标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注意韵母发音的动程特点。韵母的这一发音特点只存在于复韵母和鼻韵母两类韵母的发音里。由于复韵母是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的,因此,在发音的过程中舌位和唇型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动程”。复韵母根据主要元音所在的位置分为:前响复韵母、后响复韵母和中响复韵母三类。其中前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是由两个元音组成的,它们在发音的过程中舌位和唇型都有一次变化,不同的是前响复韵母的口型都是从大到小,而后响复韵母却是由小而大。中响复韵母则是由三个元音组成的,与前两类不同的是,舌位和唇型有两次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舌位、唇型最后归音都应该归到开、齐、合(a、i、u)上,而且“音素的过渡必须有机,使之自然滑动,浑然一体,千万不可使之机械地跳动,将音素与音素之间割裂开来”。[4]对于鼻韵母而言,它是由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的,而在普通话中充当鼻辅音的只有两个辅音,即-n和-ng,前者是前鼻韵母的韵尾,后者是后鼻韵母的韵尾。在普通话教学中鼻韵母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ing、eng、ueng几个韵母。其实,只要掌握好两个鼻辅音的发音要领,鼻韵母的发音也就不难了。前鼻韵母的发音关键是发好鼻辅音-n,-n是舌尖鼻辅音,发音与舌尖中音n的发音基本相同,n发音时舌尖抵上齿龈。因此,前鼻韵母的发音,最后韵尾的归音自然也是通过舌尖抵上齿龈来阻碍口腔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后鼻辅音-ng发音部位与发声母g、k、h的部位相同,发音时舌面后部隆起,与软腭接触,阻塞气流通过,同时软腭下降,打开气流通道,气流透过鼻腔成声。值得注意的是:鼻韵母的发音最响亮的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辅音只是舌位、唇型的变化,因为鼻韵母同复韵母一样,是由不同的几个音素组成的,发音时也是由一个音向另一个音滑动的动程。

其次,注意读够声调的调值。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静态声调是就单音节而言的,动态声调则只有在语流中才能表现出来。在这,笔者主要是针对静态声调进行论述。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是:阴平调55,阳平调35,上声调214,去声调是51。但是在普通话教学、测试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普通话的调值都偏低,阴平不够高,把55读成44或33;阳平升不上去,起点太低,而且太短,35读成24;上声容易丢失后半部分,214变成了21;去声起点也低,而且降不下去,一般都把51读成31或53。怎样才能读准调值呢?其实,声调与声音的音高关系密切,一个音节音高高,那么声调就高,即声调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紧张程度的差别:声带愈紧张,颤动就愈快,声调就愈高。因此在进行声调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声带的松紧来感知音高调值。如55调值声带最紧,51调值从最紧到最松,这样,在发上声时,如果是调值升不上去,起音过高,就可以先发一个去声,帮助放松声带和增加前半段的长度,紧接着念一个短促的升调,就能发出比较正确的上声了。

二、提高朗读的艺术性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指出:朗读短文的测试目的,是测试受测人运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除仍然“侧重字词读音、语流音变”的检测,还要侧重于“停顿、重音、句调等语调内容”方面的考查。也就是说,除语音外,此项测试增加了对受测人使用普通话的表达力和表现力的考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十分有益。朗读训练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纠正方音,熟练运用语言技巧,进而学好普通话”。[5]但是,在测试朗读这个项目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做到了“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还谈不上艺术性。人们发现:“把每个字声韵调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读出来,语感上并不自然,甚至感到生硬,不像纯正的普通话。”[6]也就是说,语言缺乏普通话必须具有的韵味,仍然带有方言色彩,这样的普通话仍然不属于“标准语”。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既读好每个字音,又让每个子、词、句“动”起来呢?

这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词的“轻重格式”。其实人们在读或说一个词语时,组成词的音节的轻重有所不同,不能全都读成重音,而是有的音节要重读,有的要稍轻一点。比如“艺术”、“气氛”、“玫瑰”等词语,它们不是轻声词,但在普通话测试中,很多人却把它们读成轻声,还有的人则把“术”、“氛”、“瑰”重读,这样的读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听觉效果,而且在交际中严重影响了语义的表达。所以,普通话存在词重音和句重音,也就是轻重格式的问题。普通话的轻重格式在教学中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它不像轻声词有规律可循,所以给普通话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众多学者对轻重格式的研究中,有人曾试图找出一些规律来。比如:双音节的词大都是“中·重”格式,少数是“重·中”或“重·次轻”格式;三个以上音节的词基本上是最后一个重读。其实,确定词的轻重格式要在中性的语言环境中考察,或者说是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中进行考察,它并不特别强调语境。教学中碰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可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进行,同时要指导学生多听标准的普通话,并进行模仿。同时,还要让学生多读一些规范的现代文,自己去感知语言。

朗读中除了轻重格式的问题,还要注意普通话音变现象的运用。我们朗读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的音节,而是连续发出来的,这样才能形成语流。在语流中,音节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从而使声音发生变化,这就是音变。普通话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变调、轻声、儿化及语气词“啊”的变读等。音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只要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多听、多读、多说,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都有稳定的静态声调,可是,当一个孤立的音节进入到语言组合的语境中,它原有的单字声调就要发生变化,这样就产生了“动态的声调”的现象。比如能够正确发上声并不等于就能在语流中掌握上声调值的音高变化,上声214调值在语流中可能是24,也可能是21或211。“一”在语流中有时是24,有时是51,有时却是55,这就是“动态声调的变化往往与声调出现的语组和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一种声调,在不同的语组中,受不同邻境条件的制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变化。除此,在语组的不同位置上,如前位或后位,它的变化也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声调形态”。[7]因此,只有在朗读教学中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才可能谈得上艺术性。

三、增强多媒体的丰富性

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教学环境的限制,可以多方位地调动人的感官系统,变抽象为形象,图文并茂视听合一。它可以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很难传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地显示出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感官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也使学生在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中对所学知识具体感知、理解深刻。如教师可以利用语音练习软件或幻灯,将发音部位图、舌面元音发音时舌头的位置、韵母发音时的动程情况通过电脑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直观观察的同时揣摩发音的实际情况,看到示范者发音的嘴形变化,听到示范者标准的发音。同事可以配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优秀的视频,让学生在聆听标准优美之音之下,欣赏到了一幕幕情景交融的画面,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注重训练中的人文性

因为学生来自方言区,他们在家乡从没讲过普通话,所以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惧怕和胆怯的心理问题,比如不敢开口说普通话、怕人笑话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让他们在普通话的学习和测试中战胜恐惧,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前几年的人工测试普通话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由于紧张而读错或读漏字的现象,还有的甚至拿试卷的手都在不停颤抖,这样就导致声音不清次、朗读断续。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测试中能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对学生应试测前一定要进行自信心的培养。

我们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没见过计算机,就更别提使用计算机了,而当今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把智能语音技术运用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采取计算机辅助人工进行测试。前三个测试项由计算机自行评分,第四测试项由测试中心通过邮件形式把考生录音发给测试员评分。由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一定的流程与要求,测试时考生独立完成操作过程,所以,为了保证测试的顺利完成,教师在学生参加测试前可以通过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整个测试流程和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但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发现有些考生因为不懂操作规程而导致登陆失败、试音失败等情况,有些考生因为不了解测试流程和要求而慌忙应试,从而影响到测试成绩。可见,给教学对象讲明测试流程的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现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推广,因此,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既是一个事实,更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试手段还将越来越成熟和规范。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机测的特点,以便引导学生去顺应这种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其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判断和分析,然后在教学中进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锋,尹洁.试论计算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应用[J].成都:中国西部科技,2007,(1):36.

[2]沈昌明.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与人工测试之比较(上)[N].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7-6-27(3).

[3]沈昌明.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与人工测试之比较(下)[N].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7-7-4(3).

[4]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2.

[5]丁晓昌.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江苏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4.

[6]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

[7]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74.

猜你喜欢

复韵母声调音节
声调符号位置歌
声调歌
复韵母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拼音大比武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