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园春》文化传承功能简析

2012-04-29张平

考试周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戏迷豫剧河南

张平

摘要: 《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在1994年开播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十多年来,它以创新的理念,优秀的艺术,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创造了一个神话,成为河南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梨园春》文化传承功能传承内容传承方式

《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在1994年开播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十多年来,它以创新的理念、优秀的艺术、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创造了一个神话。1999年3月全面改版后的栏目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全国同类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环境中,经过不断论证和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充分调动起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也使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改版第一年平均收视率稳步上升到河南卫视播出节目的第一位达14.26%;2000年至今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河南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梨园春》以豫剧为栏目内容,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自开播以来,广受观众的欢迎,特别是河南观众。豫剧是河南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承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对《梨园春》的文化传承功能进行探讨,既是对此栏目的肯定,又是对豫剧这一地方文化的赞赏。

一、传承内容丰富,弘扬积淀文化

(一)传承历史文化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自于历史故事、小说和演义。比如,杨家将戏、岳家将戏、包公戏、三国戏等。历史故事以戏曲为平台得以重现,使历史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梨园春》栏目中,不少人演唱《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啊,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说起豫剧,也许大多数人听过这个名段。古时的女子大多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唱段,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历史情境,女性角色更加突出,这就为整个历史的思考提供了观点价值。同时,这也从某些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自由意识往往由压迫而生,女性的反抗意识已崭露头角。

清晰的故事已经在历史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模糊或真实的人物、行为或思想结合体的再现。《梨园春》栏目为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大家冷静地思考豫剧文化,也使得历史文化以记忆或存贮的方式传承下来。

(二)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感情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梨园春》栏目中,不但有很大一部分唱段是描写古代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而且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的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

从民俗事象的服饰、饮食、房屋、交通工具、婚恋,到深层心理的祈佛求神、人畜平安、生命轮回,无不在节目的唱段中得以集中体现。另外,民俗活动本身就是当时当地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承过程,《梨园春》栏目使得在民俗文化产生传承的“二维”效应,即民俗活动本身和《梨园春》的双重传承场域使得历史在现更加真实,更增加了受众的记忆码。

(三)传承艺术文化

《梨园春》于河南电视台每周日晚播出,戏迷擂台赛令人惊心动魄,擂主和参赛者们唱功高超、技艺非凡。栏目开播以来,较以往早期的豫剧表演,其有了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也较为先进,为豫剧发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在电视栏目中演义豫剧,使得艺术更加贴近大众,它以荧屏的形式记录下来,更加有利于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二、传承方式多样,立足文化传承

(一)节目形式多样

自开播以来,《梨园春》一直秉承形式丰富多样和与时俱进的风格,栏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也传承和创新了豫剧文化。戏迷擂台赛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连续十年成功直播河南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受众在春节的欢庆中也中感受到豫剧的美妙;栏目先后两次赴宝岛台湾慰问演出,勾起台湾同胞的思乡情怀;赴澳大利亚演出,《梨园春》第一次走出国门,发扬中国文化;南美巡演,在当地掀起了河南热、中国热;《擂台紧急风》,是品牌的继承与创新;,“十年擂主争霸赛”,再次掀起戏迷擂台赛的高超;2011年,“花儿朵朵开”、“梨园一家亲”、“戏出名门”等一亮相,又成为一大亮点。节目方式的多样化,当然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电视与网络结合

科技日新月异,《梨园春》也绝不落后,除了电视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外,它还紧随着时代的发展,开辟了《梨园论坛》这一网络空间,大众可以在里面自由地抒发自己对豫剧的理解与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取得更好的互动效应和传播效果。《梨园春》这一电视栏目与网络的结合,有利于栏目的发展,有利于豫剧的传承,有利于文化的发扬。

《梨园论坛》的设置可以说是一个创新,在各式各样的帖子里,大众将豫剧与热点人物相结合,上传关于热点人物的创作或评价。比如,人民英雄任长霞家喻户晓,《感动中国》颁奖词写道:“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有的人把它改编为豫剧,并在论坛中上传,使任长霞在大众口中传唱,流芳百世。论坛里,大众还将豫剧与大事相结合。汶川大地震至今回想起来还令人伤感不已,有的人就将它谱为豫剧,并在论坛里复制粘贴缅怀在地震中牺牲的人。豫剧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河南地处中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以豫剧为载体,以传播豫剧文化为己任,无论在传承内容上,还是在传承方式上,都对豫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豫剧艺术编辑委员会.豫剧艺术总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4]张晓锋.结构电视:电视传播学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朱羽君.生命的对话:电视传播的人本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戏迷豫剧河南
我家的戏迷外公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出彩河南
小戏迷登台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丁洋澜??《小戏迷》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