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盖头,现思想政治课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04-29安小应鸟
安小应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7-02
蒙昧——野蛮——文明,这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走过的足迹,是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文明教育的结晶。教育,为人类点燃文明之火,为人类开启智慧之门,教会人类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传递一切的美好。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现代学生的眼里,思想政治课是一块没有甜味的干饼,它是枯燥乏味的象征,是空洞虚无的代言;在一些政治课教师的观念中,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似乎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课果真如此僵冷、如此毫无美感可言吗?不。思想政治课集自然规律之恒远、人文内涵之丰韵、思想领域之深遂于一身,它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历史修养,开拓思维的广度、深度,其自身有着或平面或立体或多维或相互交叉的难以一语概之的美。
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挖掘美?如何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中蕴藏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维之美?笔者认为当从每堂课的导入开始,当从课堂导入中渗透美育思想始。为何?唐代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个小小的入口,引出了一个绝美的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来。若思想政治课的导入也能如诗中所说的那个“小口”,为学生带出一个美妙的世界来,学生怎能不乐学呢?那么如何在课堂导入中巧妙地渗透美育思想,为学生留下一堂历久弥新、值得回味的思想政治课?笔者在十几年的政治课教学中对此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其中的一些举措和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抛砖引玉、明理启智,创设课堂导入的思想美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这个“美本身”是什么呢?就是“单一的理念”,是美本身、善本身。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这个美的理念、美的思想来引导和支撑。特别在这个以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世界为显著特征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趋利性使得人们身上所保留的真善美在一点点流失,故此,我们应该开始以一株开了花的树,以最美最形象的方式来考虑一个社会的进步问题。它有着很多伸向未来的树枝,有丰富的物质和多彩的文化,而对美的思想的宣扬和教育将是这棵未来的树枝上开出的一朵艳丽的文化之花。
在讲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课堂导入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求来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鼓足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可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座位早已被大人们抢走了。故事讲完后,我用难过、悲痛的语气说了这么一段话:“看到孩子们吃力地推车,我想,要感谢他们的老师,感谢安徒生和诸多美丽童话的构建者,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也要感谢他们的父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这些父母自己有可能已成为了不肯推车的大人,但他们心底还会埋藏着一个有关善的梦影,并把这份真美善洒播到孩子们的心中。”这个故事,这段文字,给同学们带来了心灵震憾,让他们感知到了这个物质社会所正在一点点流失的善良与美好,而故事中孩子们纯真的举动又化成一个细小而有力的声音从他们心底升起:“保留孩子的纯真,为这个社会留住一份真情与爱心。”而这个声音,正是对课题的一个最佳的诠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声音也支撑着所有信仰真善美的人对一个社会进步的理想与信念。
二、巧用诗辞、陶冶情操,创设课堂导入的人格美
完美人格、完善其身,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人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能用美的各种形式,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进入高尚的、美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美好人格的建构。在政治课导入环节中,巧用诗辞、典故,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建构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是社会的产物,作为国家的公民,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讲授“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我以与同学们一起吟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点睛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导入,随后,用多媒体播放了温家宝总理的照片以及他在2003年、2008年和2012年三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寓意深远的诗文众所周知,以及温家宝总理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粹的形象,对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作为公民应该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必须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小我利益。
三、锦心绣口、含英咀华,创设课堂导入的语言美
俗话说:言为心声。自有人类始,语言就为人与人之间爱的洒播、美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形式中,无论是诗歌、散文、戏曲,其语言的精练、准确、富有节奏的韵律,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作为以“舌耕为业”的教师,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人言:“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在授课过程中,若能语之透彻、语之准确、语之优美;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通过教师情趣盎然的描述、精辟独到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拔,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使教学语言如同一门艺术一样为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和美的期待,那么这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讲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热点专题时,我用以演唱一首歌的方式导入:“同在一片蓝天下长大,森林、小溪、大草原围着我的家。你在大洋洲,我在亚细亚,我们共同生长在同一片阳光下。熊猫、大象、长颈鹿我们是一家,鱼儿水中游,鸟儿空中飞;快乐的布谷在歌唱,美丽的孔雀展翅开屏。共同的天,共同的地,圆圆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丰富的情感、舒缓的旋律、优美的文字、快乐的心情、动人心弦的意境,使学生沐浴在美的遐想之中,与此同时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要保护这个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由此,导入这个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专题显得如此合情合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并激发兴趣。
四、穿插影音、营造氛围,创设课堂导入的意境美
形象性是美育的特征之一,这一特性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营造直观、生动的意境来实现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媒介手段日益丰富,如音乐、影视、广告、多媒体等等。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这些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媒介手段,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内容和形式,从而为知识的讲解增添了形象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美感倍增的生动性,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五、兼收并蓄、旁征博引,创设课堂导入的融合美
艺术是美最直接的代言。有一种艺术形式,叫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将各种艺术元素统一到一起,从而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在政治课教学中,其知识的涵盖面就如一门综合艺术,蕴含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维等领域的深刻精髓;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独到之处,其对方方面面的融合有着难以言传的独特之美。
曾记得2003年3月20日,踏着上课铃声走上讲台的我,以这样一句话为开场白:“现在为大家播报早间新闻,当地时间凌晨五点多,美国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至此,争论了长达半年多的美伊战争拉开了序幕。”这个新闻如一枚炸弹引爆在教室并不宽敞的空间,空气里流淌着学生热烈的讨论。等这场意料中的讨论渐渐平息后,我挂出了伊拉克以及周边地区的地图,把战争的焦点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在同学们的眼前,并结合地图,从海湾战争的历史讲到此次美伊战争,再从间接或直接的设问、断断续续的讨论中回到本节课的主题:国际关系。这种融最新的时事热点、政治常识、地理、历史、时间空间夸度于一体的课堂导入很快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热切的眼光中看出了政治课所蕴含的一种博大精深、动人心弦的美,那就是一种对多种知识、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融合美。
中宣部发行的中学生版《时事》曾刊过一篇短文,题为《政治课应该是最生动的》。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坚信这一点,因为政治学科中所蕴含的别具一格的美给了“生动”最有力的诠释。
正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各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一样,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各门学科均有其或外显或内蕴的动人心弦之美:语文的情感美、数学的曲线美、生物的形态美、历史的厚重美……于政治学科而言,美的形式并非单一的:情感美、思想美、人格美、语言美、意境美……如果所有的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课堂导入中能够渗透美育思想,多方位多角度地挖掘美的思想、巧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人格、创设美的意境、从而达到美的融合,我相信,政治课应该是最生动的,应该是。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