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2012-04-29魏祥志

考试周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长衫科举制度孔乙己

魏祥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说过,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准确的细节描写,鲜明的对比映衬,典型的环境烘托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栩栩如生的典型艺术形象,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本文就小说创作艺术技巧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发掘小说更有价值的艺术手法。

一、人物描写手法

小说巧妙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刻画,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经典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1.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外貌特征的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活脱脱描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预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绘,集中而简练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打扮的矛盾突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他的“青白脸色”和生活贫困有关,是长期营养不良所致,也是他不肯劳动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见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人欺凌和侮辱。“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说明他年岁已老,精神萎靡,风烛残年,饱受生活的折磨。以上几句话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而又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追求功名,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肖像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2.“言为心声”。语言通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分析语言可以理解人物性格。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准确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

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表露。显示人物个性是描写的宗旨,而显示个性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语言描写,典型的语言描写和其他细节描写一样,也能展现人物的性格。透过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君子固穷”“窃书不能算偷”等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自欺欺人、爬不上去却又不肯下来的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讲“之乎者也”等,是常在人们揭出他的“伤疤”后,可见他是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来为自己辩解,以示读书人做的都按“圣贤”所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似乎读书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这些特征鲜明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个性。

3.以行绘人——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动作描写可以更好地体现文章的效果,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真实、更准确。小说的动词锤炼精妙,传神地描写了孔乙己的典型动作,准确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这时拿钱买酒的得意神气,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取笑他的被打,取笑他的潦倒,这时他口袋里有几个酒钱,就要在他们面前显显阔气,也聊以自慰。九文大钱“排”出,我们仿佛听到那叮叮作响的铜板碰击声。这既表现出此时此地他内心的几分炫耀,又显示出他诚实而又迂腐的性格。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罩”字写出了贫困而善良的孔乙己在那群天真的要豆吃的孩子面前死死护住他已经“不多了”的几颗豆的动作,写出了他的慌张,反映了他善良、诚恳及迂腐的性格。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字描写出孔乙己拿酒钱时的小心深取的情状。他这时腿已断,比以前更加穷困,口袋里仅有这么点钱,所以他取出时慢而小心,口袋大,钱少,要搜索一番才能取出。以前“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劲儿完全没有了。从“排”到“摸”,同是拿钱买酒的动作,但处境已变,动作也就不同,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与匠心。

4.巧画脸色。小说中数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青白”,又到“灰”而“黑瘦”,这是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历程的直观外现,传神地刻画了他始终把往上爬、追求功名当作人生第一要义的思想。作品通过对人物神态细微变化的逼真描摹,生动形象刻画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中有几处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潦倒,穷得“将要讨饭了”。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的。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小说中的诸多细节描写如同针线细密的网络,细节描写之间彼此呼应,声息相通,彼此映衬,前后对照,通过精彩的细节描绘,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这个被封建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人”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对比手法

孔乙己的人生是悲苦的,所处的社会是冷漠的,封建科举制度是罪恶的。这一切,在小说中之所以能表现得那么突出、强烈、典型,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

1.小说对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原来是“身材很高大”的,后来“我”却必须站起来往外望才能见到。原来的“青白脸色”,只表示他长期坐书房,营养差;后来的“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则不仅写出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写出他已生活无法自理。原来“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因偷窃而受皮肉之苦,后来连一双腿也被打折了,完全失去了生活能力。原来那唯一可证明他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也没有了,后来,时近初冬,“我”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衣,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原来他进酒店买酒“排出九文大钱”,后来买酒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只能“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他已经成为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原来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窃书不能算偷”,后来酒客取笑他被打断腿时,却说是“跌断,跌,跌”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并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封建制度、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却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作品中对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小说巧妙地借读书人孔乙己被读书人丁举人毒打告诉我们:科举制度造就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成为残酷的统治者。也就是说,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

3.小说通过邻舍孩子与大人们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的现实,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意义更加宽广,更加深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成了大人们戏耍的笑料,被取笑成了孔乙己日常生活的常态。小说通过那些耍笑、作弄、践踏“苦人”的人们的快活笑声,展示出这笑声中散布的冷如冰霜、残酷无情的社会生存氛围,让读者深刻地体验到笑声的冷酷、残忍、可怕、可憎和“对苦人的凉薄”[1]。小说在描写大人们取笑孔乙己的同时,还描写了一群孩子围住孔乙己,孔乙己分给他们茴香豆吃的欢快场景。同样是“笑”,但况味迥异,邻舍孩子的笑,透着天真与单纯,是一种纯真无邪的笑。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一天天使民众变得麻木不仁,剥削阶级损人利己的本质使人们变得自私冷漠。

对比能使我们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认识到更多本质的东西。《孔乙己》这部小说让读者真正领略了鲁迅先生对比艺术的高妙。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2]。《孔乙己》中典型的环境描写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鲁镇的咸亨酒店——旧中国社会的象征,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店铺普通,却是旧社会这个大舞台的缩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世态人情。

小说首先简介了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赋予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其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接下来是对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先介绍两种喝酒人——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以盐煮笋下酒,这些都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些人是悠闲阔绰的剥削者。文中“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以及买不起荤菜与“要酒要菜”,一贫一富,形成鲜明的对比。咸亨酒店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世态人情。孔乙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特殊地位,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孔乙己既不肯脱下长衫,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境遇,这就决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纵贯全文的“笑”,创设了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点出了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自私无情,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对一个穷苦悲惨的小人物,冷漠、刻薄竟至如此!小说就这样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冷酷的现实。”[3]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钱”——金钱主宰一切的残酷社会,金钱万能的特定环境。

小说中恰到好处的几次有关“钱”的描写,为人物的出场到最终归宿做了厚实且必要的铺垫。

全文贯穿一个字:“钱”。“钱”在这里主要起三个方面作用:第一,揭示了这个社会的本质是金钱主宰一切。第二,以钱画线,鲜明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第三,在“四文”与“十几文”的差别之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对于表现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于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小说反反复复地写孔乙己“欠十九个钱”,是值得深思的。这固然表明孔乙己喝酒由交现钱而至于欠账,很快向下坡滑去,但更启发人们深思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本质。孔乙己在小说中的活动场所是在咸亨酒店,酒店当然以赚钱为目的。这样用“钱”作为线索,写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从而写出了孔乙己一生悲惨的遭遇,控诉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揭露了封建文化教育及科举制度的腐朽,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思想。这样人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应该痛恨的是“金钱万能”的黑暗社会,而对于孔乙己这些受害者,则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篇小说,其基调正是这样。

4.准确、简练的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预示了人物的不幸结局。

《孔乙己》中还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渲染了人物的悲剧命运,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这简单几笔的勾勒,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总之,小说中典型的环境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人的罪恶本质,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小说的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和炎凉世态。孔乙己的形象如此鲜明,让我们分明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足迹。作品还清晰地勾画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相,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忧愤如此深广,形象如此丰富,行文却从容不迫,讽刺也不很显露,这些都与鲁迅先生高超的创作艺术技巧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定会从中悟出作者独运的匠心,发现一片更新奇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鲁迅回忆录.北京出版社.

[2]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

[3]黄中海.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猜你喜欢

长衫科举制度孔乙己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