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史论

2012-04-29熊英

江汉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

摘要:从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追寻百年来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内在规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唤醒新青年信仰自觉,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成为必然。

关键词: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青年特质

中图分类号:D64;B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63-05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高度评价了青年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党和青年的关系,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特质。马克思主义与青年,也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有着本质的高度一致性。同时,青年的精神信仰虽然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具有时代特征,但不同时代青年之间信仰的取向与发展存在着代际间的共通性和承继性。故此,从中国青年运动史和中共党史的全新视角,纵观百年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明晰我国青年主流信仰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规律的内部证成当代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观必然性。

一、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唤醒了新青年的信仰自觉,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

20世纪初,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互助主义、伯恩斯坦主义、基尔特主义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涌来。苦难中的中国人希冀依据新思想改良社会形态,谋求新式生活。但是,农村新村建设、城市“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工读互助团建设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努力均成南柯一梦。作为西方思潮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等知识界人士的文章中已有所提及。不过,真正深入接触、认真研究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一群,则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们。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开明宗义地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代文明的特征之一,社会改革的关键在于新青年的自我觉悟和观念更新。1917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时的中国与俄国国情近似——封建压迫严重、经济文化落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给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撼,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对进步青年的吸引力。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5卷上发表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讴歌、赞扬十月革命,视共产主义为救中国的唯一出路。毛泽东后来论述道:“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 十月革命振聋发聩,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它将社会主义从书本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促进了新青年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使他们于黑暗中

*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11BKS066)、武汉工业学院校立科研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信仰发展”的研究成果。

看到了民族解放的一丝黎明的曙光。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发了一代中国青年新的觉醒,使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变革、救亡图存的时不我待、迫在眉睫。这些新青年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摒弃失灵的旧的思想武器,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并逐渐汇聚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1919年5月4日掀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北京青年学生发起、工人群众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起点。1919年8月,19岁的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社会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社会问题,并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9月、11月,30岁的李大钊在其主编的《新青年》之《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随后,北京大学学生李泽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在《国民》杂志上刊载。1919年年底,29岁的浙江第一师范学院语文教师陈望道,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在倡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青年导师的积极带动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除《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进步刊物之外,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发起的新民学会,周恩来、邓颖超等创建的天津觉悟社等一批学生社团,与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创建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均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双重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从东面的日本、北面的俄国、西面的法国和德国传入中国,并迅速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进步思想潮流。

毛泽东后来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②,在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无论是最初接触、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青年知识分子都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这批以“南陈北李”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率先完成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转变,实现了由具有朴素爱国主义激情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性转变。毛泽东曾于1936年对斯诺回忆道:“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④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同时也开辟了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使之由初始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成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争取社会解放的思想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挥出指导作用,不仅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更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得以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批新青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新势力,给腐朽、黑暗的旧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鲜活的气息。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为了中华民族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苦难命运,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认识和实践求证的艰苦征程,一步一步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广大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也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文化土壤。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思想上、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13位“一大”代表集会嘉兴南湖,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带着一股青春的气息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时年28岁,这也是党的“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经过“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问题”及“无政府主义”等一系列争论,这批风华正茂的进步青年,经过反复比较、细致研究和深思熟虑,基于对民族国家的责任,真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希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找到救国救民之路,为此不惜付出自己个人的一切。“一大”党纲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旗帜鲜明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于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后来作了精辟的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⑤ 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⑥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依靠广大青年和民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乘风破浪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1922年5月,党即领导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使之成为全国性统一组织,青年团员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所明确指出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历史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青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最初成员来自青年,党的主要发动对象和重要依靠力量也是青年,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特质与生俱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批先进青年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深入到农村、军队、工厂中,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青年党团员发挥出了先锋、模范作用。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起大规模的“一二·九”爱国运动,随即工人阶级及各地文化界、妇女界先后发表宣言和通电呼应,从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抗日前线和后方各个战场上,更有无数的中华青年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批像雷锋、张海迪、蒋筑英、杨立伟这样的青年楷模。在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全民抗击“非典”、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2008年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2009年建国60年国庆大阅兵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事件中,青年党团员都是一马当先、奋勇向前,是绝对的主力军。一些青年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手拉手”互助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等,也无不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誉。不仅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更有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参与研究和创新,致力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几十年来,一代一代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勤劳、智慧。

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强调:“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⑧ 90多年来,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青年特质。今天,青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10年发展的大学生党员占新党员总数的40.2%,比上年增加9.4万名;发展的35岁以下党员占新党员总数的81.8%,比上年增加10.5万名。正是因为有无数青年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章的认同而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才由小变大,发展成为目前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的历史进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到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艰苦奋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自始至终与中国青年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运动。青年,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主体和先锋力量,他们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出新境界。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青年的作用,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鲜明地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胡锦涛深刻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建党90年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特质始终保持,党始终注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生力军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中国青年在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入小康、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广大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也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

三、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成为必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愈来愈复杂。在我国由单一、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交锋,信仰争夺之战打响。在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中,一些青年出现了精神的困惑和信仰的迷失,传统社会主导信仰逐渐被抛弃。正如恩格斯所说,“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信仰缺失,给一些青年带来物质文明下的精神痛苦、意义失落、价值迷茫、灵魂空虚。当前青年群体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断层的出现,已经成为必须直面的严峻现实。青年缺少的是信仰,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的取向,不仅影响着青年自身的精神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

1.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为当代青年信仰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近百年来,融合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精髓,有效吸收了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精神文化成果,实现了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载体,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命,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它代表了人类信仰发展的方向,是过去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社会凝聚力的源泉。面对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环境,当代青年蕴涵着巨大的理论热情和精神需求,他们迫切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走出现实的困境。党要赢得青年,也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使党的政策方针得以实践、落实。马克思主义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确保了其作为信仰的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高度统一,为当代青年信仰建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⑨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人文关怀及实践本质,昭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指引着中国青年信仰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中国青年信仰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

广大青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完整、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观念体系,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认知水平,正确把握信仰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科学理论与个人实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转化为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学会理性看待社会现实的正负面,拨开多元价值、多样信仰的重重迷雾,走出“后信仰时代”无信仰的认识误区⑩,提高价值判断力、辨别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个人的生命实践中自觉地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2. 建塑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诉求和重要途径

以中国化为核心,以时代化为动力,以大众化为归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走入人民大众,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适应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新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最大优势是群众基础,只有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时代的骄子,他们洋溢着青春与理想,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都具有创新的实践品格、发展的精神基因和对真理的进步追求。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11} 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拓宽新视野、丰富新内涵,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要、永葆青春活力,在与中国实际、时代主题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巩固其指导地位,实现其理论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发展的内在诉求,充分发挥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即用马克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青年,促进广大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担当重任、建功立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教育载体,加强对重点青年群体的培训;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和树立优秀青年典型;组织引导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优秀青年广泛参加考察交流、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大力扶持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建设理论武装工作的网络阵地等。要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掌握青年,提高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之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带动和引导广大青年和更多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从工具的马克思主义逐步走向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而立、仰而为、知行统一,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实践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实现途径。

回顾20世纪百年沧桑史,一代代中国先进青年汇聚、团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旗帜下,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为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展望新世纪的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面对社会转型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成长中的中国青年必将拨云见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人生姿态和人生追求,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新的作为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续写出新的华彩篇章。

注释:

①⑤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1515页。

②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641页。

④ 贾章旺:《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史精华》2011年第3期。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⑦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5月16日。

⑧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⑨ 刘云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党建》2009年第11期。

⑩ 熊英:《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审视与改进》,《湖北日报》2011年6月23日。

{11} 李明:《高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思考》,王民忠主编《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7页。

作者简介:熊英,女,1968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工业学院青年信仰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23。

(责任编辑刘龙伏)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从五四运动理性思考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