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2012-04-29孟凤英

江汉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其逻辑前提涵盖以下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前提;解放思想是认识前提;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是物质前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融合是文化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前提

中图分类号:A8;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59-04

在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道路。全面审视这一历史进程,认真梳理其逻辑脉络,对于新的时代进一步自觉地能动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谈不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无法在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针,在实践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理论本性上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品格以及普遍性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可以中国化和应该中国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人都不能抹杀这一真理所含内容的客观性。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① 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的本质,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真理的普遍性,发挥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指导功能。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 这昭示人们,决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包治百病的教条去机械地套用,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与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条件有机地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③ 作为源于实践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它总是要随着人类的客观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研究”(12YJA71004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及形态结构研究”(GD11CMK06)、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研究”(11B64)和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研究”(2011ZY036)的成果。

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④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随着人类的实践而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并不仅仅在于其理论的正确性,更在于它能够与各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论的拓展与升华。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最基本的前提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⑤ 邓小平也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⑥ 在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江泽民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⑦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二、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

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灵魂,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它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一致。

坚持解放思想,前提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照搬照抄和机械地套用,要完整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毛泽东曾对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的重要性有过论述和要求,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批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同志,党的战斗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解放思想,意味着不把经典当教条,不把“老祖宗”当“圣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死的教条,当成一成不变的理论,就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所以,毛泽东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错误,主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⑧ 他还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的属性,对中国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不应当把它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⑨ 他认为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书本上个别字句的人是蒙昧无知的人,需要进行启蒙教育。毛泽东反复强调,一定要抛弃教条主义的态度,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教条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完整地全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要的条件很多,之所以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个别词句和结论,而是完整地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及蕴涵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精髓、灵魂及其基本的原理,并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主义地运用于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从战略高度,精辟地阐明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⑩ ,就会导致亡党亡国的结局。江泽民也明确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必须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11} 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证明,我们每一次大的进步,每一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在突破“老祖宗”的基础上取得的,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三、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物质前提

只有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的实际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物质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指导解决不同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正如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的:“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12}。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怎样的革命和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即是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中国的实际,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依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来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由于缺乏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认识,缺乏对中国革命及其规律的理解,没有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党的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随着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深化,开始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党成立初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也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举起自己的旗帜,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当时党内有些人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教条主义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此时,毛泽东没有拘泥于教条主义,而是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就是这种实践的结晶。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行动的思维逻辑就是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时指出,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没有取得政权的和平路径。同时,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很不平衡,敌人统治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因此,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成为革命力量发展的基地、成为革命的主战场、成为革命的中心和夺取革命胜利的战略基地。毛泽东在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和理论分析后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3}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典型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理念。

毛泽东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曾批评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14} 的态度,提出干部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15}。他提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做表面的文章和姿态,而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能因此而教条式地用它来硬套和剪裁中国革命。只有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直面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又落脚到通过实践有效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问题”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在新的时代,江泽民反复强调:“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16} 他认为,判断我们党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键要看我们党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进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物质基础。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被致力于救亡图存的中国先进分子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这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封建国家。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各个系统,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所有领域,都具有不可动摇和怀疑的支配地位。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中国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古老文化。对现实的不满,使忧国忧民的进步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文明,西学东渐的进程不自觉又不可阻挡地开启。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在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解读中,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中国的进步分子在现实中进行着理性反思,其结果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从被怀疑到被批判、从疏松到解体,其绝对的支配时代宣告终结。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为新的文化的输入和传播提供了契机,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预留了空间。

文化危机的深化必然带来文化的转型,一种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另一种文化的萌生和崛起,先进文化必然要取代落后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衰败过程,也是西学东渐的过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变革的破产,中国的进步分子认识到了文化重建的迫切性。此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对西方诸种文化思潮的信仰和传播,西方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蜂拥而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以及对待被压迫民族的态度等等,骤然吸引了大批中国先进分子的目光,他们不仅对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7}。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从众多的西方文化思潮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救亡图存的文化需求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逐渐认同和接受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科学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理论特质,满足了中国救亡图存的实践需要。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性格的内在契合,使之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同,从而也就奠定了其能够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任何文化都具有可传播性和可交流性,如果两种文化之间具有共通性即契合点,便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文化认同,相互吸收和彼此同化,并进而重构为新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一个基本的文化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传统,有民本主义等思想因素,也有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等。这些思想很容易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产生共鸣。特别是近代以来,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出发,中国的进步分子,特别是工人阶级和追求着“大同”与“小康”理想的中国人民,盼望着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压迫、没有阶级剥削、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理想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论断,就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实现共产主义是先进的无产阶级崇高的信仰追求。在近现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的追求上找到了最重要、最根本的契合点。这种向往和追求上的一致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阈融合,此时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带有了中国的民族特性,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前提。

综上所述,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始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注释:

①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69页。

②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284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⑦{11}{16}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337、339页。

⑧{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287页。

⑨{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42页。

⑩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14}{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802页。

{17}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作者简介:孟凤英,女,1965年生,河南郑州人,广州大学社科部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责任编辑刘龙伏)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圣经》经文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