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错”课堂 求真做人

2012-04-29华应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量角器分配律差错

编者按:2012年4月末,“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召开,顾明远、叶澜、朱永新等8位与会专家对华应龙教学思想作出高度评价。当天,华应龙名师工作室颁牌成立。本期,让我们聚焦华应龙的教育教学艺术,通过多节课堂片段,分享华应龙老师近20年来的融“错”教育理念与实践,以期与全国教育同仁深度思考教育的本真价值。

1993年,我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作教师时开始申报研究《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课题;2002年,我校调到秉持“以学论教”、“无错原则”等办学理念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继续“融错”研究;2011年,《“融错教育”操作模式及策略的研究》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19年来,我锲而不舍,在融“错”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何谓融错?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各种偏差,甚至得出离奇的答案,与正常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完全相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如果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学生自己的想法被压抑着,也许很少有差错,但却缺了自主,少了真实,更谈不上创新,谈不上成长。

融“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继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

为什么是“融错”,而不是“容错”?因为课堂并不只是要容纳“差错”,而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为什么要融错?

融错的意义在于教学过程中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将教学活动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没有融错就等于放弃了创新,没有融错就无法真正落实“自主探究学习”,没有融错更谈不上真正的“过程教学”。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我们提出“融错”的教学主张,是破解“标准化”教育模式,培育良性教育生态的需要,是矫正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弊端的需要。

怎样融错?

融错包括:容错,错是错;融错,错不是错;荣错,错还是错三个阶段。融错课堂要从容错走向融错,最后到达荣错。这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第一个阶段:容错,错是错。

容错,是指宽容、包容、容纳差错。

学生存在错误的作业在我的心中是一笔财富。

在画统计图时,一个学生把柱状图画得歪斜,我批注:比萨斜塔?另一位学生的柱状图个个低矮,我批注:哈哈,个个都是武大郎。到期末复习制作统计图时,我问学生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说:“别画比萨斜塔!别画武大郎!”

正确的数学知识就这样被学生用情趣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表达出来,一些学生毕业多年后仍会珍藏着我批改的作业本。

第二个阶段:融错,错不是错。

融错,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的表现入手,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学生的错误是千奇百怪的,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上学期期末复习阶段,主任请我辅导一名淘气的男孩。我让男孩做了道题,第一小题他虽然做错了,但找到了规律,我奖励他一颗星。

找规律计算:

1 2 5 10……

4 3 6 11……

9 8 7 12 ……

16 15 14 13 ……

……

把自然数排成如图所示的格式:

(1)第6行第一个数是(32)☆

(2)108排在第()行第()列

下面,是我们关于第二小题的对话——

生:108排在第()行第()列。我不懂。

师:哪儿不懂呢?

生:说了108排,怎么还要问第()行第()列?排和行不是一样的吗?

师:哈哈,这个“排”是动词,也就是“写”的意思。

生:哦,我就喜欢两个字、两个字地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得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势。

让成功在差错中孕育。差错往往隐藏着正确的思路,大多是“差那么一点”、“拐个弯就对了”。下面是教学《角的度量》课始的教学片段——

师: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用量角器。

师:都知道啊!那你会量吗?

众多学生:会。

师:我们先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

(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1。)

师:(巡视中)这位同学,请带着你的量角器,到前面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生:(学生投影自己的量法后,有学生小声嘲笑,老师摇头制止)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如下图)

师:这个角多大呢?

生:不知道。

师:(摸着学生的头,微笑着说)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要量角的大小,她已经想到了用角来比着,真不简单,这个思路非常正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上完这节课,我明白了,以前的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讲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但没有讲量角的实质是什么,缺乏整体把握。“二合一看”等要诀看似简洁,颇得要领,其实这是我们成人的偏好,对学生来说却是不得要领的,要学生想象出这4个字背后的内涵是挺难的。“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能一语点破,可以为学生的量角操作提供表象支持。

当我创新性地成功完成《角的度量》教学时,不少朋友激动地问我是怎么想到在量角器上找角的?说实话,是学生错误的量法提醒了我。

挖掘差错的教育价值。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在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在对错之外。

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生成一些非常可贵的猜想,可是往往是想到就用,不去验证。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会创造出“200÷5+200÷20=200÷(5+20)=8”的“除法分配律”。依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猜想之后》这样一节课。

师:(720+8)÷8=720÷8+8÷8=91

(638-113)÷25=525÷25=500÷25+25÷25=21

请同学们验证这两道题答案是否正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答案是正确的,说明除法有分配律。

生2:应该再举出几个例子来验证,才可以下结论。

师:大家开始吧,每个人举出几个例子试试。

(学生举出了很多相关的例子,不仅有整数除法的,还有分数除法,小数除法的相关例子,经过检验,结果都显示了除法存在分配律。学生高兴地得出结论:除法有分配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师:300÷(15+5)=

学生开始验证,并发现了问题——刚才所猜想的除法也有分配律,运用到这道题上就出现了错误。学生得出结论,乘法分配律在除法中不适用。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把乘法分配律应用到了除法计算中,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举出很多正确的例子还未必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明白了猜想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结论……”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荣错,错还是错。

荣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讲授《初步认识分数》一课——我问:“3/5表示什么意思?”一位学生回答:“把5平均分成3份。”这让我反思:第一,我在教分数的意义时重视了表示分数的三要素——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归纳,但忽视了单位的渗透;第二,教材中和我的板书中对分数的读法是这样写的——“五分之三”,这种读法一开始就容易使学生误以为“3/5是把5分成3份”,如果板书成“五份之三”呢?后来我这样一板书,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噢,明白了,是五份中的三份!”下课前,我再把单人旁擦掉,告诉学生大人们都是这么读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我认为“教是因为需要教”,是从教学的起点和过程两个层面上说的,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本来像呼吸一样自然,教学就是带着孩子们一起玩。不要道貌岸然,而要道法自然,学生“水到”教师“渠成”,乃是至善。

融错,与其说是方式方法,不如说是策略智慧,它是在真爱数学、喜爱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生成、发展与完善的;融“错”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也是在真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创造的。

□编辑王宇华

华应龙: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副校长,主编和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出版有《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参与“苏教版”、“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订工作。

“我就是数学。这是我对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既用数学修身,也用数学育人,让学生学到更亲切、更生动的数学。”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那就是数学。”

——华应龙

“华应龙数学教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中与会专家点评: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我用“求化”来概括华应龙老师的教学思想,华老师的“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数学与自己的人生融化到一起;二是把数学的趣味转化为思想,思想再升华为数学情趣;三是把文化与生活融化到数学课堂;四是把学生各种生成的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教与学是互化的过程,是对学生生命的转化。教育的过程就是朝着教学目标转化的过程。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华老师的教学——自信、文化、发现。“自信”,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以及自身的肯定。由于这份自信,华老师提出了“我就是数学”,这似乎有些狂妄的口吻中,充分体现了华老师对数学的热爱,愿一生做数学学科的传教士。“文化”,华老师善于挖掘事物背后的因素,让知识与生命共鸣。“发现”,华老师尊重数学家发现数学的规律,让学生用数学的逻辑学习数学。看似平静的课堂背后,学生的思维激荡。学生在尝试错误、不断争鸣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猜你喜欢

量角器分配律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残缺的量角器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