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切忌“捧杀”和“棒杀”
2012-04-29王亚蓉
王亚蓉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爱成为孩子不幸的罪魁祸首,可是,当“捧杀”和“棒杀”以爱的名义落到没有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时,这“捧”这“棒”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让孩子“遍体鳞伤”。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怪现状: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特殊,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有的孩子被过分关注,成为“小太阳”,全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有的父母凡事都包办代替,不要求孩子劳动,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上了学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有的家长“大惊小怪”,孩子稍有头疼脑热就表现惊慌失措。有的家长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原本白纸一张的孩子,许多就在这样的“爱”中被捧杀。
天下的父母无一不对子女充满美好愿望并无私地付出着。然而许多家长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掉进了这样一个教育的陷阱:有条件的爱;输不起的心态。有的家长说,有多种特长、发展全面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更受老师偏爱。有的家长则无奈地说,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别人都在补习,总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小学生双休日的日程表:周六上午学画画;周六下午学作文;周日上午学数学特长班。周日下午完成学校作业。这样的日程表对不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应是快乐无忧的童年却过早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在沉重的负担下,孩子的天真逐渐消失了,时常被忧郁、紧张的不良情绪所困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磨蹭、好动等不良行为。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学习态度不好,学习不认真,其实不然,这种情况,很多是因为家长违背教育规律,一味给孩子施压造成的。
很多家长对孩子存有过高的期望值,总希望孩子多才多艺出类拔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家庭教育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也不尊重孩子的兴趣,采取“拔苗助长”或“填鸭式”的方式,一心想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其结果却违背了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妨碍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评价方式单一,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前不久的一项调查中发现: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因为有些父母对睡眠的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在面对健康和学习相抗衡时,有些父母宁愿选择学习。一半以上少年儿童感到运动量不足,专家认为,除了课业负担重造成的活动时间少、合适的活动场所缺乏等因素之外,许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体育这一倾斜的教育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有相当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运动”;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不生病就行了,没必要花费专门的时间进行锻炼;有的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好,就要吃好、营养好,运动健身被排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外。由于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很难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习惯在相当一些家庭中成为教育的“盲点”。有一些家长在谈到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会强调孩子学习负担重。其实,学习与劳动并不矛盾,尤其是孩子的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融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是举手之劳的事,不会对学习状况构成影响。
的确,多学一些本领和技能,孩子将来可以以更好的状态立足于社会,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孩子身上,不要期望所有的孩子往同一个目标努力,毕竟,“有些成功不可复制”。请家长们在“捧杀”与“棒杀”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吧!对子女的成长,不是棒杀,就是捧杀。其实,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掌握教育方法的家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董进宇提出了一个观点,有时候,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闭嘴!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编辑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