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

2012-04-29王佳伟

初中生学习·高 2012年6期
关键词:陈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禹

王佳伟

陈胜富贵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却履行得不怎么样。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那个人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那个人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说话了,说那个人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李广不能二次射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收录唐代诗人卢纶的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也有收录)。原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西汉名将李广夜晚出去巡逻时,误把石头当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为此诗,这位箭术高超、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然而,诗歌背后的真相更有意思。《史记》中的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来,历史的真相是李广在打猎时,误把巨石当成了大老虎,利箭离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当他得知那是一块巨石不是老虎之后,又对巨石进行了多次射击,但再也没能射中。

曹植《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七步诗》,作者曹植。其诗如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何谓“应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随着声音”。曹植随着谁的声音?显而易见,是随着曹丕的声音。这就是说,曹植的这首诗是在曹丕话音刚落时即已完成。

周瑜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中有写:“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初读此文,人们都会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妒忌心很强的人,加之《三国演义》还写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说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更使周瑜“气量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史实最原始、最权威的书籍)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说家罗贯中移花接木。“诸葛亮三气周瑜”更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在周瑜病故前两年,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与周瑜见面。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胸襟广阔、才华出众的人。吴国的老将程普曾因为自己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虽然职位比程普高,但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动,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刘备也称周瑜“文武筹略”“器量广大”。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一生的定论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有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记》,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有写:“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里面有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从《孟子》一书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编辑/张烨

猜你喜欢

陈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禹
大禹奖工程风采展示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Transient air-water flow patterns in the vent tube in hydropower tailrace system simulated by 1-D-3-D coupling method *
“小大禹”来治水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由两个等差数列的公共项组成的新数列问题
Influence of flow field on stability of throttled surge tanks with standpipe*
用心探讨例题 品出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