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外延的几种方式
2012-04-29吴斌
吴斌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一、 从意境看诗歌的艺术美
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注重诗的意境,将其列为优秀诗歌必备的条件之一。“意境”是意和境的辩证统一。境,是外在景物,生活形象在诗歌中的艺术再现;意,是人内在的感情,是意念在诗歌中真切的流露。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艰难独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写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股悲凉。这首小诗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给人以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
又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的作者因为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菊花在春天同桃花一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壮志——替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
二、从表现手法看诗歌的艺术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而且历代文人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在诗歌中,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有三种:
1. 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
2.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够信服。
3.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地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三、 从内在的音乐美看诗歌的艺术美
诗和乐本是同时诞生的,诗的美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诗应有音乐的韵味,应有韵律节奏之美。诗的音乐性的核心是节奏,即规律性。
中国诗歌一向是注重吟咏的,因为诗歌是一种有感而发的产物,你一定要吟唱,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富于变化的韵味,才能陶冶你的性格情操。其实在古代,诗歌是和着音乐来演奏的,在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也有用吟唱朗诵的方式的,发展到后来,“乐”和“诗”分离了,于是只剩下吟诵的传统,吟诵也变得重要了。从诗本身来看,也要求诗有内在的音乐美,它给人以乐律的美感。
那么诗的韵律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且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首句中的“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衔接在一起,绘成一幅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柔和、幽静的气氛中,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境,笔墨淡雅,一种朦胧的美感,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酒家中歌女所唱的亡国之音,让人觉得如怨如诉,给人一种内在的“乐”感。
崔颢的《黄鹤楼》,《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只有两处出律。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平平仄仄平平仄,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鹤字出律);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中仄中平平仄仄,变成了平仄仄仄仄仄仄,“一去不”字出律)。双声词“黄鹤”的反复三次应用,还有双声词“复返”的宛转,叠音词“悠悠”、“历历”、“萋萋”的铿锵宛转,叠韵词“此地”、“不复”、“汉阳”、“乡关”、“江上”(古时an、ang是压韵的)的铿锵,以及韵脚字“楼、悠、洲、愁”的运用合理,将思乡之情、怀古之愁交融在一起,徐缓而悠长,取得了声情并茂、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让人回味无穷。
好的诗给人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荡回环的气氛,这是诗特有的艺术魅力。
四、 从内在的图画美看诗歌的艺术美
诗的图画美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语言的图画美是指作品的语言有如图画一般的表现力,也就是说,作者用语言就能把图画艺术所表现的色彩、光亮、线条、气氛、意境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感受,我国传统的诗论中一向是重视这一点的,主张诗画交融统一,达到诗情画意。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写出春夜月景,“闲”、“静”、“空”、“落”四个字为全诗奠定了一个静谧空寂的基调,而月出鸟鸣的描写看来似乎打破了沉寂,但美感的辩证反使全诗气氛更为静谧空寂。杜甫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诗构成的画面看,色彩斑斓绚丽,配上终年不化的雪景,是一幅极美的图画,很有意境。
苏轼在欣赏惠崇《春江晚景》画后作诗道:“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句诗中描绘了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七中景物。这七种景物看起来各具特色,互不相关,但在诗中我们看到,高处、低处、岸边、水中、色彩、气温、动物、静物,诗人把它们和谐而紧凑地组合在一起,把《春江晚景》的幽美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说“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面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
总之,中国诗歌十分讲究艺术美感。我们不论是写诗还是欣赏诗,都应该注重把握诗的意境美、表现手法、音乐美和绘画美。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灵魂的歌”。这充分说明了诗的实在意义。而培根则说:“读诗使人灵秀。”是的,欣赏诗会让人更加聪慧和美丽。
(作者单位: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