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切入点还应执着一个“美”字
2012-04-29陆岩松
陆岩松
纵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思维的训练力度已经到位。对教材的处理,常常是像高考命题一样,通过设置几道类似高考的题目来完成教学过程。“文学的美”在流失,令人惋惜。
虽说论语言之美不及诗歌,论思想之深不及小说,但散文却将语言与思想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阅读散文能唤起我们的生活体验,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所以笔者大力呼吁语文老师不能忘掉自己是文学的布道者,不能完全被考试分数牵住了鼻子。为了学生能在美的熏陶中成长,我们一定要执着于美的课堂,美的教学。
一、披文以入情,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文可示情,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我们教学散文唯有让学生意会一个“情”字,唯有沉浸到文章中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作家在文中所着力向读者表达的喜怒哀乐,文本才不是白读,作者才如在眼前。
鲁迅先生于灯下沉思,执笔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读这篇文章不能不令人惊叹先生之洞察力、判断力的深刻与准确。散文的魅力,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魅力,就是作家见出了常人所不能见的魅力。又如女作家攸敏和林希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石缝间的生命》中分别写道:
但在看到那只囚笼中的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愿一切生命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石缝间的生命,跟它们比,有谁敢说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了呢。生命啊,你可以不伟大,但你要庄严;你可以不完满,但你要努力;你可以不永恒,但你要真诚。多读散文,多跟思想深刻的作家作心灵层面上的交流,对中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与体验,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雅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直率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相信所有的学生读到这篇文章时,在思想上都会被感染,都会在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同处,达到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作品。鉴赏散文需要“披文以入情,赏句以入境。”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发挥想象。罗丹在提及其著名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亦适用于散文的鉴赏。
二、赏句以入境,感受语言的伟大力量。
大海中怎能没有珍珠,文海中怎能没有佳句。情来自何方?情负载于何处?一切都得靠赏句以入境。古今中外名家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富魅力的,佳词丽句俯拾皆是,很值得学生用心品读,细细咀嚼。唯如此,方能增强他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
散文语言的优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诗意,表现力很强的句子;二是能见出人生世相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精品散文里比比皆是。如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读这些句子只能用三个字形容,那就是“太美了”,什么叫精神享受?应该就是指这特强的表现力,指这能激发读者神游太虚的想像力。文学语言啊,你的力量真是伟大。再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你会作何感想呢?
1、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
2、我想说的话在于,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挡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原野《今天最好》)
3、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4、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罗兰《秋颂》)
无需刻意发现,这些语句自会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眼睛,引发读者的思考,自会唤起人们对创造这些精粹语言的伟大作家的赞誉和敬仰。
三、谋篇以入理,欣赏作家的匠心独运。
文贵含蓄,文忌直露是散文创作中的通则。散文之反映人生世相最讲究“小切口,深主旨”,看似漫笔成文,实则形散神聚。高举“素面朝天”大旗的毕淑敏是一个驾驭散文的高手。她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然而结尾峰回路转,作者突然又笑了,原为顿悟也。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的决定,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再如,一篇《灯下漫笔》谈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却从“乡下人钞票兑现银”的小事写起;一篇《道士塔》将巨大的民族悲剧寓于冷静的故事叙述中;金开诚谈清高不泛泛而谈,而是将它表现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身上。凡此种种,都说明“以小见大”对于散文来说已成定律。此外如“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亦为散文所常用,学生若能以此为例,在自己构思作文时加以援引,是大有益处的。
毫无疑问,散文中“美”的因子是丰富的。人生有多丰富,散文之美就有多丰富。我们学习散文,只有从语言、思想、表达技巧这些可触及的层面入手,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