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人生环境的启示

2012-04-29苏屹于春梅

理论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孙中山

苏屹 于春梅

[摘 要]本文探析了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的溯源,建构了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的体系,在明晰人生环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人生环境的启示,对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和谐人生环境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07 — 02

孙中山没有专门论述和谐伦理思想,其思想散见于各种文件论述之中,今梳理其思想,汇集成体系,旨在明晰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的溯源和内容,并阐述对构建和谐人生环境的启示。

一、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溯源

1.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

(1)心和。儒家心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义利观上,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推及至身心和谐。《孟子·尽心上》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孙中山的和谐伦理思想根源于中国儒家和谐伦理思想,对人内心和谐比较认同《荀子·大学》中三纲八目所阐述的观点。孙中山认为提高人的智慧,教化人的道德,强健人的身体,才是修身养性,才能真正的达到内心和谐。

(2)人和。人和思想是儒家理论的主要内容,儒家“仁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伦关系的学说。《孟子·梁惠王上》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学而》的“和为贵”都是人和思想的体现。孙中山尊崇儒家“八德”,并对其进行了传承和创新,他考虑到儒家仁爱有差等性,又进一步升华到墨家的“兼爱”,提倡应不分亲疏远近普遍施爱,进而达到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目的。

(3)太和。太和思想是传统和谐思想中关于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思想。“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出自《周易》乾卦《彖传》,意思是自然按规律变化,人类按规则生活,宇宙才能统一,社会才能和谐。《诗经·大雅篇》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都是对社会和谐的描述。孙中山热衷于大同之说,晚年曾两次全文抄录《礼运·大同篇》,可见孙中山对儒家大同理想的深深情结。

(4)天和。天和是传统和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天和思想的典范。孙中山继承了传统的人与自然相和谐思想,重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阐释了“夫地利者,生民之命脉”的环境整体观,〔1〕 “地能尽其利”的生态平衡观。〔2〕

2. 西方社会的和谐伦理思想

源于法国《人权宣言》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孙中山影响深远,孙中山曾将其视为“社会主义之真髓”,他说“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3〕可见“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真髓”。

二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的内容

1.个体伦理思想

(1)修食健体。孙中山认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未文明各国所不及。”〔4〕他说:“中国常人所欲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5〕这是中国人口昌盛、“常多上寿”原因。孙中山认为体育应该在教育之先,故提倡“体、智、德”,健康身体是和谐身心的基础。(2)审美养心。孙中山很重视艺术修养,他曾说:“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6〕认为中国“文字递进,逾五千年”“富丽殊绝”誉满全球。把音乐、美术、书法作为涵养内心品性的生活内容,丰富了自身的精神境界,和谐了心灵。(3)八目之内圣外王。孙中山崇尚儒家三纲八目的修为方式,即“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并认为这是“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的系统修身理论。〔7〕(4)“心性文明”。〔8〕心性是传统国学思想的概念,“心性文明”即精神文明,为孙中山首倡。具体指从个体内心道德、行为习性上修持,从而范化到国民群体自我精神进步的文明。

2.人际伦理思想。(1)八德之“忠孝信义仁爱和平”。孙中山提倡儒家“八德”。他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9〕孙中山并没有盲目继承传统,而是赋旧词予新意,使传统思想与时俱进,熠熠生辉。(2)“互助论”。孙中山说:“今日进于社会主义,注重人道,故不重相争,而重相助。”〔10〕指出:“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11〕提倡人际互助合作,理顺人际和谐发展。(3)“自由平等博爱”。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12〕理应提倡自由。平等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平等,而社会上的平等因个人的聪明力有天赋的不同,所以结果不同。“博爱”就是大家相爱。

3.群际伦理思想

(1)“国利民福”。孙中山说:“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13〕体现了民与国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14〕因生产归公、所有归国,按劳分配、利益归民,故国利民福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2)“天下为公”。孙中山说:“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此,则人人不独亲其亲,人人不独子其子,是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15〕即社会规律必然发展到“公天下”阶段,人人都将为公利而奋斗,这与孙中山主张的新道德是相同的,“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16〕(3)“世界大同”。孙中山说:“道德家必愿世界大同,永无争战之一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17〕孙中山希望世界进入到国与国没有争战,和平而统一的世界,即和谐的世界。

4.物际伦理思想

(1)“生民之命脉”的环境整体观。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孙中山延续了这种思想,认为“夫地利者,生民之命脉”强调了地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2)“地能尽其利”的生态平衡观。孙中山说农民“不思变通,垦荒不力,水利不修”,〔18〕从而造成水患。应“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19〕使得生态平衡、“地能尽其利”。

三、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人生环境的启示

和谐人生环境包括“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20〕构建和谐的人生环境对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孙中山和谐伦理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邃,其中孙中山的个体伦理、人际伦理、群际伦理、物际伦理思想对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人自身和谐

(1)科学生活、强健体魄。孙中山提倡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认为“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不及也。”〔21〕建议“从科学卫生上再做工夫,以求其知,而改良进步”。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德智体,先有教育后有体育,而孙中山更重视体育,认为体育应在教育之先,这对我们科学生活,强健身体是有启发意义的。(2)调解情致、和谐身心。保持心理健康也是身心和谐的重要原则。现代人生存压力大,如何调试自我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孙中山追求审美、愉悦内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3)培知育德、修身养志。孙中山认为身体健壮,知识才易提高,而后道德更易完善,人格完善后才可立志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孙中山尊崇的三纲八目等传统修身方式是值得学习的。(4)改良风尚、“心性文明”。孙中山认为改良风尚,首先要“明德新民,首涤旧污”,〔22〕改革旧俗,养成良好的风尚。“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道德新风,也是每个公民应构建的“心性文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塑造自我,从而创建精神世界的和谐。

2.人与人和谐

(1)忠孝家国、仁爱众人、信义往来、和平人际。孙中山将传统儒家八德的忠字进行了引申解释,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传统伦理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融。忠孝家国以传统的方式解决家庭矛盾和爱国责任;仁爱众人旗帜鲜明的反对人性自私和贪婪;信义往来解决商业社会的诚信缺失;和平人际根除人性偏激极端、崇尚宽容平和、树立合群团结的人际观。(2)互助合作、有序竞争。孙中山认为“世界日进文明”,〔23〕互助趋势大于竞争,应提倡人际互助,这是合乎时代潮流的“文明学问”。〔24〕认为强权即公理是“野蛮之学问”。这与社会主义人际之间所尊崇的互助原则、有序竞争原则是一脉相承的。(3)人格自由、权利平等。孙中山认为“人民有一种专制积威造下来的奴隶性”,〔25〕遂提倡人格自由。人民久受压迫,没有人权,故主张民权平等。当今社会官本位思想、等级依附思想等封建遗毒仍然残存,所以提倡人格自由、权利平等仍有现实意义。

3.人与社会和谐

(1)不做大官、立做大事。中国专制时代官本位思想浓厚,个人价值利益突出。对此国情孙中山认为“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26〕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树立“国利民福”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与社会的利益统一,促进社会和谐。(2)“民生主义”、“天下为公”。表达的是为人民幸福、公共利益去做事、去奉献的人生观。这种高尚的人生观使人为公而忘私,必将创建社会的美好和谐。(3)“济弱扶倾“、“大同世界”。孙中山说“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 “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27〕这种思想鼓励我们要树立正义的世界观:平等的对待一切国家和民族,努力把世界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

4.人与自然和谐

(1)珍重自然、和谐发展 。孙中山指出自然地理如同“生民之命脉”,应极其重视自然的规律和作用。孙中山设想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使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发展。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的。(2)科学保护、生态平衡。孙中山指出我国水旱灾频发,部分原因是人民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要求修善水利、植树造林、科学规划、保护环境。历史告诉我们,生态平衡就是要尊重自然、科学改造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参 考 文 献〕

〔1〕 〔2〕 〔18〕 〔19〕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8、10、11.

〔3〕 〔13〕 〔14〕 〔22〕 〔2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10、333、523、183、423,1982.

〔10〕 〔17〕 〔23〕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253、25.

〔25〕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401,1985.

〔4〕 〔5〕 〔6〕 〔8〕 〔11〕 〔12〕 〔15〕 〔2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0、162、161、180、196、211、36、162.

〔26〕全集8卷535,1986版

〔7〕 〔9〕 〔27〕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243、253.

〔16〕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6.

〔20〕 王英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7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关系论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