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抓住阅读教学中“导”的时机
2012-04-29阮弦
阮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如果能准确地选择好“导”的时机,就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生趣盎然积极活跃的高效课堂。
一、“导”在课文入境处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具体情境的感受、领会,往往比言语更加深入,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内容,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诸方面充分发展。
例如:《听潮》的情境导人:
师: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听几段声音,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几幅图画,根据刚才的声音与图画进行搭配,然后试着给它们取个名字并说明原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情境的感受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生(归纳回答)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师:你们感觉到潮声是怎样的?“我和“妻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吗?(通过让学生由画面和音乐的节奏来把握潮水的特点,进而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
在教学中,通过采用音乐、图片、朗读等手段再现情境,在学生入情入境时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意境,体验情感,唤起心灵的共鸣,拨动心灵的琴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二、“导”在理解关键处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把握线索、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荔枝蜜》一文中,体会作者前后情感的变化是重点,由先前的不大喜欢到了解后的钦佩和赞叹,其中的变化可以巧妙抓住“总不大喜欢”这个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层层剖析:1. “不大喜欢”是什么意思?它和讨厌是一个意思吗?2.能不能去掉“总”字,直接说成“不大喜欢”可以吗?3. 其中的“总”字体现了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来?4. 从“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这其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对关键词义的表面了解,对比作者前后情感变化的过程,领悟到作者是被蜜蜂勤奋忘我、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进而改变了原先对蜜蜂的偏见,同时也对辛勤劳动人民的赞美这一主旨有了较好的把握。同样,课文的中心句也是理解课文内容关键处,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求知探文”,学生便会更容易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导”在难点突破处
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对课文某一部分内容或存有疑难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这些地方加以适当引导,可帮助学生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例如:《故乡》一课中对闰土肖像描写的作用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当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时,可以通过设置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在外貌上有何变化?2. 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3. 闰土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四、“导”在知识迁移处
有时为了学生高效地吸收新知识,教师采用联系旧有知识或经验的方法进行引导,有益于增进学生的主动获知能力,更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例如《论美》一文,当谈到美的话题时:
师:说道这里,我忽然想起了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你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受,用一双聪慧的眼睛去搜索,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倾听,你一定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你看我们课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难道不是一种美吗?在课堂上大家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精神这也是一种美呀!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生情绪高涨)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就你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或是一首关于美的小诗,或者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
生(纷纷发言):“美源自自然,美源自生活,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一定可以找到美”;“山川河流之美,夕阳西下之美,生命勃发之美,花开花谢之美,和睦家庭之美,都让人感到美的存在”;“妈妈的唠叨是美,爸爸的叮嘱是美,老师的安慰是美,同学的提醒是美”。
学生的精彩发言使我坚信,通过课堂上问题的巧妙设置,特别是问题导入的恰当时机,是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并最终形成高效课堂的关键。相信,只要我们掌握并达到这点,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