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未来将建成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
2012-04-29郑斐
郑斐
5月17日,在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第三十七届年会上,公开论坛就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香港场外结算各方准备已经完成,预计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李小加指出,过去五年的金融危机使大家重新认识到,衍生产品的风险具有传染性、不确定性。因此能够想到的方法是限制金融机构业务、增加风险保证金、对资本要求进行大幅度提高、对交易清算系统进行大规模监督等。例如把OTC交易所从“黑暗角落”推向交易所,或者通过引入中央结算系统进行全面结算,使得风险能够对冲。
李小加认为,与中国大陆金融市场目前的自我保护不同,香港在发展和监管的主题之间,既有发展的急迫性,又因本是个开放市场,会受到全球金融波动的影响。香港作为中国和世界之间发展的桥梁,既担负发展的重任,又要受到全球性监管运动的直接影响。在美国和欧洲监管发展中,香港不是一个主战场,但受其影响,并不能够完全主宰其发展方向。
李小加说,香港传统上是一个普通证券的市场,以股票交易市场为主。未来香港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向新领域进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还是基本封闭的,人民币从封闭的货币向相对开放的货币的转换过程中有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风险,香港则是中国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桥梁,鉴于中国大型经济体的需要,特别需要强调定息产品、货币产品和商品产品。
李小加认为,目前货币产品和定息产品尚处于初级阶段,最早的机遇可能是从场外结算开始。场外结算在世界上已经是巨大的业务,但香港在传统场外结算业务上不一定能做大。目前香港主要是建设场外结算的基础设施,为人民币向外进军中产生巨大的场外结算业务做好长期准备。
李小加指出,场外结算是比较容易做的,短期内赚钱可能性不大,而基于离岸人民币的产品机会则越来越大。但这些产品在初期会相对困难,因为一个新的货币,在开放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产品需要时间。同时,中国在大宗商品上已经成为最领先消费国或全球生产者,在货币国际化中,中国对商品价格的对冲、保值、风险管理上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商品的衍生产品的机会非常大。
李小加透露,香港场外结算系统2012年底可以投入使用,目前各方准备已经完成,选定了平衡的成员组合和重要的创始股东,使得一开始创始股东和成员可以很快进行交易,同时设定最高层次的风险管理框架,紧贴全球标准。
他表示,在人民币其他金融产品上,香港也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先把路铺好,把桥搭好,把市场结构和监管的规则做好,等待市场逐步适应新的产品。最终目标是建立离岸的人民币的生态环境并能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