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

2012-04-29曹丽莉邓欢

江汉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结构优化产业集群供应链

曹丽莉 邓欢

摘要: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优化是集群升级的前提,集群内企业间的“供给—需求”上下游联系是运用供应链进行优化的基础。通过供应链模式对集群内网络结构进行改造,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进行战略合作构成一条供应链,与其他直接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构建的供应链展开有效竞争,企业间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依据核心企业不同实力集群内构建出多梯队的供应链,竞争水平和层次将获得提升,在不同的运作战略、模式和供应链管理下,集群网络结构得到优化,并进而带来集群产业组织的优化,最终实现市场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6-0032-04

产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系统,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构成。集群网络内各节点并不是孤立发生作用,而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产生各种关联互动,由此形成其特有的网络组织结构①。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求其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一个好的网络组织结构有利于节点效用的发挥和集群内资源的整合。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不仅取决于节点企业的性质、位置、角色,更取决于纵横交织、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关系②。诸多学者围绕集群网络内节点间组织关联、密切节点关系、信息交换和信任建立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未能将企业节点关系优化与集群网络结构优化进行关联研究,在如何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方面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从产业集群构成看,集群中存在一群相互关联的产业,一个产业又有其上下游企业,企业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需求—供给”联系,这就是供应链式的连接。产业集群内隐含着诸多供应链式的“子网络”,产业集群实质上是一条或数条供应链在一定地理区域的局部集中,这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

一、供应链网络与产业集群网络的联系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③。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同为网络组织,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详细比较见表1所示。

表1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比较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0YJC63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都是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都属于中间性体制组织,并且都是柔性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两者的相似性为其耦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各单元基于比较优势可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础。在一些汽车产业集群内,围绕着专业化劳动分工,集群内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可见一斑。集群内从事原材料供应、配套零部件生产、整车设计、加工组装与销售等的节点企业各自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着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企业间存在着“供给—需求”的上下游联系,这就是供应链网络的雏形。同时,这些节点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能力不同进行选择性的连接,在集群中形成多样化的供应链并相应地向市场提供不同特色的产品④。

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内都能清楚地找到企业间的供应链联系,其中的关键是集群内是否存在一批实力较强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企业间虽然彼此独立,但其结构并不是松散无序的,这正是源于核心企业在链上的“组织”功能⑤。核心企业有能力吸引并“控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供应链,非核心企业也有动力自觉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核心企业的需求,两者密切协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而保证了一体化运作。

二、供应链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改造升级

1.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网络的构建

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内大多数企业都是单打独斗,面临着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压力和替代品的替代风险,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竞争压力大,竞争秩序混乱,企业间的关系需要改善并重新定位。产业集群网络内主要节点包括具有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和水平联系的同类型企业,这是建立供应链关系的基础。运用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进行改造,在集群内构建明晰的供应链“子网络”,可以优化其内部组织结构,具体改造过程如图1所示。供应商和购买者作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内部化为同一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彼此密切协作;替代品生产者和潜在进入者都进入到各自所属的供应链中,与其他链条展开竞争;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也融入到自己所在的供应链中展开竞争。改造后集群内竞争主体不再是企业,而是供应链。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有多条,供应链的层次要根据核心企业的实力来划分。以集群内一些“领跑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由于它们在品牌或研发等方面具备优势,能够对上下游优质资源进行整合,组成集群内“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不及前者,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实力也弱些;第三梯队主要是一些小型的生产加工组装企业,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⑥。当前我国一些产业集群内多条供应链竞争格局已经显现。例如,以专业生产和销售低压电器而闻名的浙江乐清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全镇共有低压电器企业近1000家,其中大型企业5家,如正泰、德立西等都是全国知名的品牌,它们主导的供应链位于“第一梯队”,与之配套的供应商、分销商也都实力较强;中型企业40余家,如常安、华荣等所处的供应链位于“第二梯队”;其它的为小型企业,此外还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2.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网络的运作

构建有效的集群内供应链网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核心企业要有实力,这样才能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保证整个链的一体化运作;二是成员企业间合作要紧密,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以及配套企业之间都要以供应链利益为第一位,实现协同化运作。“第一梯队”的供应链主要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提供创新型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第三梯队”供应链主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提供低价格的功能性产品。“第二梯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样的战略安排一方面使得集群产品多元化,对应不同的需求层次;另一方面使得不同供应链的竞争焦点不同,避免了直接的对抗和过度的竞争。

Gereffi的“组织续衍”理论认为,沿着集群内价值链向高附加值、核心战略环节跃进,在集群地域中会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或近乎完整的包括上下游的供应链系统⑦。供应链进行纵向续衍,在本地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提升本地集群的竞争力,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集群。当前我国很多传统产业集群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很多,但生产能力、销售利润水平很低。与其如此,不如做精做强,占领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进行横向续衍。产业集群内某一供应链环节实力增强,不断创新升级,从低端的价值活动上升到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形成集群的核心优势,并与其他集群在更广阔的地域展开上下游协作。

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与一般的供应链并无区别,供应链管理的一系列方法都可以应用在集群内的各条链上。例如,通过响应型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加快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对链上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自动调整;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可以稳定核心成员,优化链上节点企业的组合;通过精益生产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调动各节点的广泛参与,整合链上资源,有效消除重复、浪费与不确定性,取缔不必要的节点等。系统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凝聚力和运作质量,密切各节点间的联系,优化集群网络结构。

3. 供应链对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优化

通过构建供应链网络结构、强化供应链网络运作,产业集群内的网络结构能够获得优化。优化后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特征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化程度来衡量。网络具有自组织的特性,组织化程度高的结构,体现的是网络内个体之间相互分工协作,团结一致,有秩序有效率运作的一种状态。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性的网络组织,但该特性的发挥依赖于其内在节点企业的角色和连接之下所形成的内在结构安排。随着供应链的改造整合,产业集群内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会发生如表2所示的变化,各个指标发生的变化说明其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网络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彼此独立的节点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被整合在一起,企业间由单纯竞争转化为合作竞争,节点连接更紧密,集群网络结构更清晰更合理。

表2基于供应链竞争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

三、供应链竞争与集群内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1. 市场结构的优化

随着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确定,网络中心性大为增强,企业在面对残酷的竞争环境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供应链的价值体系中,真正实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模式。产业集群中剩下的就是多个供应链,市场集中度的测算主要从作为竞争主体的供应链角度来测算,以居于前几位的供应链最终产出和整个集群内的总产出相除得到,集中度有所上升。供应链模式对集群内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有利于集群内的差异化竞争⑧。假定集群内现有S1个一级供应商,S2个二级供应商,M个生产制造核心企业,V个分销商,组成多个供应链,通过排列组合就能够创造出(S1﹡S2﹡M﹡V)个差异化的产品。这同时也说明,如果供应链越长,分工越细致和专业化,差异化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且,除了这些不同企业间的组合,不同的节点间关系,不同的生产流程设计,不同的物流配送模式,不同的库存管理方法,都能创造出产品某一方面的差异化,改变产业集群内盲目追求的同质化的低成本竞争状态。与此同时,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其他企业制造了一定的进入壁垒。一般而言,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但作为供应链的资源组合方式,成员企业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和默契,是其他企业不能替代的。这也就是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壁垒,紧密的协作使得企业不会轻易更换自己的合作伙伴。

2. 市场行为的优化

产业集群内原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随着分工不断细化,企业间合作需求的存在导致分工网络的产生,而分工网络又反过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但这样的合作并不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也并未意识到合作的真正意义,结果导致了上下游企业之间一系列讨价还价的行为。但是,在供应链模式下,企业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企业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视野,认可供应链价值的存在,能够为供应链价值的创造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诸多中小产业集群都是基于其廉价劳动力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企业都采用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导致集群内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进而引发“民工荒”、“技工荒”,以及假冒伪劣泛滥的“柠檬市场”等问题,供应链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恶性竞争。产业集群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供给和需求主体,还有大量的交易信息、物资的流动,共同构成集群庞杂的系统。企业和企业在进行市场交易时通常只会关注于自身的利益,看不到对方利益的存在。或者即使看到了直接交易对象的利益,也不一定会看到供应链上其他间接交易主体的利益。通过供应链的整合,企业被纳入到供应链中,在对供应链价值认可的基础上必然对其直接上下游和间接上下游企业产生认同感,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凝聚力得到增强,竞争更有秩序。

3. 市场绩效的提升

单个企业内化到各自的供应链体系中,竞争秩序得到优化,产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同供应链因为核心企业实力的不同被划分为多个层次,对应多层次的产品生产,改变了以往同质化产品过度竞争的格局,保证了产业合理的利润水平。产业集群内的创新以供应链“子网络”合作创新的模式展开,核心企业具有创新的实力和动力,其他非核心企业配套创新,集群内的创新资源得到有效集成和利用,不同层次供应链间形成不同的创新安排,整个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集群内供应链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链上成员的协同化一体化运作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并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上企业在供应链共同利益下从事着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专业化生产活动,核心企业负责品牌、研发等高附加值创造环节,可以集中整个供应链的优势进行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供应链的“品牌”优势也能为每个成员企业所共享。

注释:

①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3页。

② Romano Aldo, Giuseppina Passiante, Valerio Elia, New Sources of Clustering in the Digital Economy,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1,8(1), pp.19-27.

③ 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4页。

④ Gereffi Gary, Humphrey John, Sturgeon Timothy,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 12(2),pp.8-104.

⑤ Cooke Phil, Global Bioregions: Knowledge Domains,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System Networks, Industry & Innovation, 2006, 13(4), pp.437-458.

⑥ 曹丽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⑦ Gereffi Gary, Shifting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terne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 44(10), pp.1616-1637.

⑧ 张杰、张少军、刘志彪:《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本土企业创新动力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态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曹丽莉,女,1979年生,湖北襄樊人,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邓欢,女,1987年生,河南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责任编辑陈孝兵)

猜你喜欢

结构优化产业集群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中韩贸易结构优化策略探析
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