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在杜塞尔多夫的跨国生存
2012-04-29郭艳
郭艳
“从2004年到现在,中国在杜塞尔多夫投资的企业数量已经翻了两倍。”近日,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经济促进局局长Uwe Kerkmann先生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杜塞尔多夫制定“倡导中国”战略,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克服水土不服,走上正轨,目前该市已成为在德中国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就为什么中国企业应该选择杜塞尔多夫市作为投资目的地,Uwe Kerkmann先生向记者娓娓道来。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是德国GDP增长最快的城市,企业数目众多。2004年,杜塞尔多夫市制定了“倡导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成立了中国事务中心,配合中国投资者,提供一系列完善的服务与咨询项目。至今,已有300多家中国企业投资该市,如中国华为、ZTE及五矿等。中国五矿是在杜塞尔多夫首家开设分公司的企业。从1980年五矿德国分公司就已经在欧洲成功开展了业务。为了更好地运作,华为更是把其欧洲运作总部从伦敦迁往杜塞尔多夫市,而且发展得非常好。此外,杜塞尔多夫市是德国中心大洲-北威州的州府。该市水陆空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公路系统及莱茵河便利的航运。且其金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近年中国相关金融设施也逐步跟上,现已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该市设立分行,为在当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便利。
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五矿德国分公司,作为最先进入杜塞尔多夫成立办事处的中国企业,该公司负责人耿东平为记者详述了选择杜塞尔多夫作为落脚点的原因。“首先是地理位置。杜塞尔多夫位于德国中部,也靠近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鲁尔区。我们较重要的客户都在合理的拜访距离内。这样我们可以把货比较快地运送给我们的客户。”
杜塞尔多夫市是欧洲航班的枢纽之一。每一个主要的欧洲城市都有直飞杜塞尔多夫的航班。全德的高速铁路建立得非常完善。“我们主要的合作银行比如汇丰银行总部就设在杜塞尔多夫。不少中国银行的分行都设在杜塞尔多夫。”耿东平说。
“另外,我们一直得到杜塞尔多夫市政府大力支持。没有该市经济促进局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无法在德国设立一家公司。也无法克服首次申请遇到的困难。至今为止杜塞尔多夫政府对我们都非常友善。由于我们的部分员工直接从国外派驻德国,并且我们需要经常接待来自中国的小组,所以经常与外管局和劳动局有来往。他们总是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对我们进行帮助。”
耿东平对当地经济促进局的支持表示认可。他表示,当地促进局的中国事务部,专门对中国投资者提供服务。“不仅在企业成立之初,而且在经营过程当中,他们会有跟踪服务。”
杜塞尔多夫市经济促进局Annette Klerks女士对记者表示,从2007年开始杜塞尔多夫就是零赋税城市。这是非常少见的。“跟其他的德国城市相比,杜塞尔多夫的贸易税的税率,工商税的税率相对比较低一些。中国的公司可以增加大约15.4%的盈利。”此外,该市还连续七次降低了房产税,使得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兴业能够成本更加低廉。
对于中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西蒙斯法律事务所的Stephan Ulrich说,怎样雇佣当地的员工,用什么样的合约,怎样合法地解雇你的员工,当地有没有工会,还有其他什么样的组织,这些都非常重要。中国公司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应该把这些问题了解清楚。在工作签证方面,杜塞尔多夫的市政办公室会提供帮助。
耿东平认为,万事开头难,前期准备比较重要,企业应该对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有明确的目标和很好的市场调研。他举例说:“因为我们是做风能零部件的,就整个国际市场而言,德国是机械制造非常发达的国家。同时我们的目标客户群,有许多都集中在德国市场,所以我们选择德国。我们属于已经有潜在的客户或已有客户在德国,这对我们今后的业务开展比较有利。”另外,耿东平还谈到,有了初步的商业计划之后,可以委托经验丰富的律师事务所,由律师给出更加完美的建议。“在市场拓展方面,一般进展比较慢,周期比较长。这个要有耐心。”耿东平说,客户关系一旦建立会比较稳固,也会是长期的。
对于不少企业疑虑的如何在市场中取胜,Stephan Ulric表示,企业应该选择最小的新的市场,然后在小的新的市场里面做得更好,而不是选那种大家都扎堆的市场。同时,企业的产品必须是非常高质量,注重服务,这样才能在德国的市场站住脚。
对于用外派员工还是本地员工,来自毕马威的王伟先生表示,外派人员和当地的员工各有各的优势。外派过去的员工,对本公司的文化,产品各方面比较了解。当地员工则更了解当地的市场和当地的财务体系等。“在德国投资比较成功的企业,做产品经理的一般都是中国人,但是销售的会聘用德国人。”王伟说。“五矿德国分公司二十多个员工,三分之一是中国员工。差不多三分之二是德国当地的员工。”耿东平说。
对外派管理人员来说,专业的能力是一方面,但是人员素质可能更重要。王伟认为:“看了这么多中国企业在国外,在德国投资的案例,我觉得成功的企业都是务实的企业,都是有高度文化敏感度的企业。就像孔夫子说的‘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文化鸿沟是可以跨越的,可以融合得非常好。”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关心的退出机制问题,Stephan Ulrich表示,如果公司未来的运营状况不好想撤离的话,是被允许的。“首先我们会有正式的清算程序,公司可以宣布破产或者是公布清算。另外也可以通过破产行为而对破产清算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