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12-04-29王艳红宋永辉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肥胖者肥胖症健康状况

王艳红 宋永辉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从而导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1]。目前,肥胖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全世界肥胖症正在以每5年翻1倍的速度增长[2],在我国肥胖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10年间我国肥胖增长率为10%,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突出[3];大城市小学生肥胖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正处于快速上升期[4]。肥胖已经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肿瘤以及睡眠-呼吸紊乱等疾病有明显的关系[5],同时也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1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个性、情绪、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体态的过度肥胖造成儿童较重的心理负担,继而在个性上易产生悲观、离群、孤僻及害怕与人接触等心理,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和不稳定的情绪,不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能力较差[6]。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普遍略高于正常儿童,并随肥胖的加重,其行为问题发生率增加,尤其女孩更为明显[7]。Tsai等[8]的一项选择玩伴类型的研究显示,受测儿童选择不同体型儿童图片时,他们把肥胖者归为最不喜欢的玩伴。有研究报道[9]300例肥胖患儿,其中重度肥胖9例,中度肥胖38例,发生抑郁率100%,轻度肥胖253例,发生抑郁169例,抑郁率66.8%,说明肥胖越严重,发生抑郁越明显;肥胖患儿发生抑郁主要是由同龄人的歧视加上不合群及自卑心理造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10];杨勤等[11]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有更多的焦虑、不合群、幸福与满足感差等。

2肥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肥胖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安春日等[12]以肥胖学生136人作为肥胖组,体重正常学生726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中学生在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等维度上较体重正常的学生严重。肥胖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体重正常的学生,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心理问题随之加重,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学生[13]。肥胖中学生与人相处时易不自在,交往缺乏主动性,长期不良情绪会导致生活兴趣减退,甚至自杀,肥胖男生表现为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强迫、不能守纪律等,肥胖女生表现为过度依赖、不听话、逃学等[14]。

3肥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肥胖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带来严重伤害,使负性情绪增加[15]。一项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肥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同龄大学生组常模,特别是在焦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和精神病理6个因子的得分较高[16]。一些肥胖大学生表现为固执、内向、情绪不稳定的特征,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通过想象了解他人对自己形象的看法,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肥胖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大学生,一些女大学生由肥胖引发焦虑,再由焦虑导致暴饮暴食,引起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体重增加与抑郁焦虑的恶性循环[17]。

4肥胖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单纯性肥胖成人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肥胖成人心理健康状况较适宜体重者差,表现为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症状明显[18]。这些精神症状究竟是肥胖的原因还是肥胖的继发性心理问题尚不清楚[19]。

5小结

肥胖儿童易产生悲观、离群、孤僻及害怕与人接触等心理,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社会活动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家长及社会了解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开展儿童肥胖的防治工作,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肥胖儿童给适当的心理干预。肥胖中学生较体重正常者易出现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为应对此情况,肥胖中学生应合理安排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帮他们改善不良心理。肥胖大学生焦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敌对都较体重正常者明显,因此,学校、社会要给肥胖大学生尊重及支持,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并改善他们对肥胖的认知。肥胖成人人际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症状明显,这便需要在防治肥胖同时,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心理治疗。总之,无论是肥胖儿童、肥胖中学生、肥胖大学生还是成人肥胖者都较体重适宜者心理健康状态差,笔者认为在改善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的同时,需呼吁全社会对这一群体进行关心和爱护,不歧视,不远离,给予适当的社会及家庭支持,并提升肥胖者的自我意识,以进一步提升肥胖者的身心健康,对心理问题突出者要给予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朱慧娟,肥胖症的诊疗现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5):385-386.

[2]盛志峰.肥胖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综述,2003,9(7):428.

[3]雷芬芳,陈彦霖,罗少松.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健心效应[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2):122-124.

[4]许丽丽,王志春,石武祥,等.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29-3531.

[5]孙志娟,黄之瑜.肥胖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1,32(1):39-43.

[6]周 丽,程 颖,周 颖,等.肥胖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1998,12(1):36-39.

[7]董燕燕,梁丽娟,田红霞.单纯性肥胖儿童智商及社会适应能力调查[J].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13-14.

[8]Tsai AG,Fabricatore AN.Obesity: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 [J].Am Fam Physician,2006,74(5):867-868.

[9]李高云.肥胖患儿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疏导[J].工企医刊,2009,22(6):68-69.

[10]肖延风.肥胖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行为特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8):634-635.

[11]杨 勤,陈 非.肥胖症的行为心理影响因素[J].现代康复,2001,5(9):14-15.

[12]安春日,杨 慧,陈晓梅,等.136名中学生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社区医师,2007,9(5):139.

[13]王 岩,李凤英.单纯性肥胖初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8):979-980.

[14]艾 霞,杨艳杰,张 旭,等.哈尔滨市肥胖中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612-613.

[15]廖 锋,王小英.肥胖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64-67.

[16]雷芬芳,罗少松,何琦峻.健身塑形运动对超重肥胖大学生血脂体质指数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8,29(5):120-123.

[17]增 红,黄文庚,黎光明.高校肥胖大学生抑郁与社会支持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7):504-524.

[18]李红政,姚树桥,蔡太生,等.单纯性肥胖成人心理健康状态的追踪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258-260.

[19]Jebb SA. Aetiology of Obesity[J].Bri Med Bulletin,1997,53(2):264-285.

[收稿日期]2012-02-02[修回日期]2012-04-11

编辑/李阳利

猜你喜欢

肥胖者肥胖症健康状况
针灸推拿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探究
中年肥胖者应常食红豆
有没有健康的肥胖者
减肥能改善睡眠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
我国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症新基因
罗非鱼肥胖症的防治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