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消费中的不低碳行为
2012-04-29吉建军
吉建军
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生活
某数码科技公司的副总聂先生,说起现在的低碳生活,感觉也并没有什么不适应,但是他去欧洲学习之前,却仍然很难放弃“方便快捷”的“不低碳”生活。
聂先生在去欧洲之前,开车出行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楼层有电梯,他必然乘坐,哪怕是上下2楼。吃不完的食物,全部装在垃圾袋里,扔到垃圾箱……“方便快捷”的不低碳消费,让他不需要浪费体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他认为的理想生活。然而随着体型越来越胖,他觉得这种消费理念,尽管方便,却并不健康。
经过4年在欧洲的学习生涯,聂先生彻底放弃了以前一切以“方便快捷”为主的生活消费方式。“瑞士人的环保理念是融入血液里的。”聂先生讲述了他的经历。他所在学校所处的地方是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城堡,当地人管那个地方叫做LevsirI(利辛),山后就是瑞士当地负有盛名的滑雪圣地。当地有一家人院子里的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马蜂窝,常常有马蜂进进出出,因为家中有小孩,所以想把这个马蜂窝解决掉。但是又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她一旦不经邻居们同意私自将这个马蜂窝处理掉,环保部门肯定会上门干预,而邻居则很有可能报警。于是这家人将意见反馈给镇子的相关负责部门,由这个部门牵头组织所有邻居开会商议,最后的投票表决结果是:不能拿掉马蜂窝,因为很有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于是,无奈之下的这户人家只好搬走了事。
更让聂先生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居民对于消费品的质地和颜色,都要求严格到近乎挑剔,他们很少购买化纤的产品,手工制作的棉布质地的成衣最受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生产的,没有污染环境。
而这里的居民对于建房这样的大事更是一丝不苟,毫不放松。在这里,如果你有一块土地,怎么建房、建造成什么样,甚至什么时候建都不是你自己说了算,你必须跟周围的业主打招呼,然后不厌其烦地开会,将你的设计图拿出来,甚至做成简易实体的样子,让其他居民审议,有些民间环保组织也会参与进来。如果有什么地方不符合环保规定,必须整改,直到所有的居民都满意,你才能在商议好的时间开始建设,一直到按时完工。
这里从来没有垃圾乱扔的情况,居民们对于垃圾的分类精细到6种以上。而且对于购买了一些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当地的环保组织都有登记,并会打电话提醒更换、回收或者规范使用的问题。
居民们也有用天然气做饭的,但是大部分家庭还是倾向于用电能。尽管瑞士官方和民间对于核电的安全性能的讨论甚嚣尘上,但对于40%电力依靠核电的瑞士来说,在确定限制使用核电的背景下,依然坚持使用电能,还是基于电能的清洁考虑。
从欧洲回来之后,聂先生深有感触,他开始了自己的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空调尽量少开或者不开;平时在购买衣物的时候,尽量购买棉布的;在办公室尽量不使用纸张;上下班骑自行车,尽量不乘坐电梯;出去吃饭不铺张浪费,吃不完的饭带回家,喂宠物或者沤花肥……
尽管国内的垃圾分类只是简单地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但是他还是坚持将垃圾分离清楚。他从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己带饭盒和餐具,甚至一次性杯子也很少用。来了客人,他将自己办公桌前的瓷杯当着客人的面一遍又一遍地擦洗,甚至高温消毒,以打消客人的顾虑。尽管这样,还是有些人不适应,他们宁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杯子。聂先生说:“这些东西远没有我的瓷杯干净,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相信一次性用品的清洁性。”
他从来不买那些包装奢华的东西,他告诉记者:“几块小小的月饼,竟然用那么多精美的包装纸。吃过之后这盒子只能作为垃圾扔掉,得不偿失。”
在饮食上,聂先生一家现在更倾向于素食,不仅绿色环保,保护动物,而且是健康的饮食。聂先生告诉记者,所谓的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主要是8个字:勤俭节约,少假于物。
“一切只为方便快捷”
某时尚杂志编辑马女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喜欢一次性的东西,用完就扔掉,很方便。”记者来到她的家里,发现家中很干净,也很整洁。餐桌上铺着一次性的塑料桌布;塑料鞋套就放在进门的角落里;塑料袋里装满了各种零食和食品;衣服上也套着塑料的防尘套;一次性的杯子不是客人来了才用的,平时主人也在使用……她甚至连眼镜布也是一次性的。
她告诉记者,自己很爱干净,每天拖地,而且必须用清水,每天3次,乐此不疲。尽管5月份并不太热,她家的空调定在标准的24℃,嗡嗡作响。她刚刚洗完手从卫生间出来,然后随手拿起几张纸巾,将手上的水擦干净。而在一个柜子里,她向记者展示了满柜子的纸巾。
“这些纸巾和塑料制品对我也很重要,我很难想象没有这些东西我的生活会乱成什么样子。”马女士告诉记者,她从来不用毛巾擦手,因为毛巾“用几次就会有味道,还得经常洗,很麻烦”。使用纸巾和塑料制品是从上高中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非常方便、省事,她坦诚她的缺点是“怕麻烦”“不受罪”,因为尚未买车,她打车上下班,尽管在市区,高峰期打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是她宁愿等半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也不愿意步行回到自己的家里。
她的很多东西都是从网上购买的,她不喜欢逛街,门口积压的包装箱可以看出她网上购物的规模。对于衣物的选择原则马女士与聂先生截然不同,她从来不关注面料和质地,只关注是不是好看,质地无所谓,穿着舒服就行。马女士也经常逛超市,但是从来不会自己带袋子,直接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自己带太麻烦,而且很土。”她经常打开衣柜,发现里面有很多衣服,自己都忘记什么时候买的,却都是全新的,一次都没上过身。因为长久不穿,这些衣服已经褶皱,但是她也不会把衣服熨平继续穿,而是直接扔掉。她告诉记者,有一次搬家,她扔掉了整整两大箱没穿过的衣服。本来想着在网上卖呢,后来还是放弃了,主要还是嫌麻烦。
马女士有3部以上的手机,“没别的。我无法接受手机没电的恐慌。”马女士说她最不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开着灯睡觉,因为怕黑。通宵开灯,往往白天上班走的时候就忘记关掉了。而洗衣机的操作,马女士更是简单到极限,全部选择默认,有时洗衣机里的水尽管还很干净,她拖地、冲厕所都不用这些水,而是直接将其排到下水道。
对于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这些理念,马女士承认她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她认为自己选择在城市里生活,就是为了方便,一切追求方便省事。这就是她对于快速消费品特别青睐的原因。即使她在查出患有脂肪肝之后,生活方式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拒绝吃素食,她的QQ签名一度改成“我们应该热爱动物,特别是煮熟的”。她会用很多化妆品,用各种减肥药,却并不做什么有氧运动。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马女士也有一套自己的说辞:“这些东西(快速消费品)都很好,我的生活离不了,回到家里就躺好,舒服一秒是一秒。”
来自农村的“绿色食品”
在渭河南岸的一个村子里,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在路边收割韭菜的菜农。据菜农介绍,这里是国家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不打农药。可当地知情人却告诉记者,这里的菜很多都打过农药,因为大棚里的菜,菜农自己一家人从来不吃。只有自家院子前后种的菜,才是自己享用的。
事实上,记者多方走访得知,韭菜作为当地种植比较普遍的蔬菜,肯定是打农药的。大棚韭菜是菜农们一年最主要的收入,自然要求产量和质量。
事实上,在农村很多绿色的食品并不“绿色”,该放的添加剂一样都不会少。以鸡蛋为例,记者确实在渭南某县见到了散养鸡,一个很大的场子里,周围是围墙,里面有各种野草,这里的鸡就随便放养在大场子里。晚间的时候,鸡会自己回窝,员工则在草丛中寻找一个一个的鸡蛋。从表面看,这是地道的散养鸡和土鸡蛋,纯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但是场内的员工告诉记者,正常喂养的鸡一般开产要150天甚至半年,而这里的鸡3个月就开产。“老板不可能等那么久,耽误一天就是钱。”该员工说,人工干预是必须存在的。有的肉鸡场为了将公鸡当做老母鸡的价格卖掉,就拼命给公鸡吃催蛋饲料,或者增加激素,甚至还要进行外部的伪装。把公鸡“男扮女装”,为的就是有个好价钱。对于是不是绿色无污染的健康食品,“你能说这是绿色食品?还不是市场说了算。”该员工一语中的。
都市人对于消费品越来越强烈的“绿色”“环保”“健康”需求,恰恰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把绿色消费当做挣钱的噱头。我们提倡绿色消费,但是在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没有实现社会共识之前,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状态,还将持续。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