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正确与正确教育

2012-04-29徐迅雷

记者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底层关心英雄

徐迅雷

教育,是人一生最大的保障。教育,不仅影响人的一阵子而且影响人的一辈子。教育的正确与正确的教育,是一个人的希望所在,也是—个民族的希望所在。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最近在微博上火了,转发率以数十万计。文中的女儿被同学叫成“23号”,因为成绩排名经常是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女儿成绩仍是中等,而她的梦想竟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老师告诉这对父母,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除女儿自己之外,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没想到女儿却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刘继荣在文章中说的是人生哲学教育哲理,不是提出问题诉说困境,她的主题是很鲜明的:如果健康、快乐、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第23名的“23号”对了,她的母亲也对了。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做不对、不对头,陷在漩涡般的困境里。因为太多的人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英雄,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教育焦虑——准确地说是“受教育”的焦虑在普遍蔓延,各阶层的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成为“底层”,这是很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层级化严重的社会环境中,人人都害怕沦为底层。因为处在越来越固化的底层不仅难以提升,而且本身也容易沦陷。

中国人口确实也太多,人与人之间狭义的竞争很激烈。加上爱面子、好攀比的国民性,教育领域“排名学”和“比较学”泛滥:每时每刻,每回考试每门课,都在排名都在比较。最后不仅比出个“羡慕嫉妒恨”,而且还比出个“羡慕嫉妒恨杀”。

新近看到一条新闻,北京一个名叫温全的男子,嫉妒邻居生活幸福,竟然杀死邻家2名幼童140多岁的温全,北京人,大学文化,报道说,“温全也曾是一名成功人士”,他曾开了一个店铺做生意。有了点钱,投资股票亏了,网络赌博又让他欠下巨额赌债,变得生活潦倒。“输光了财产,心里不平衡,不想活了。看到邻居家都过得比我幸福,我觉得嫉妒,所以想杀人之后再自杀。”于是他给儿子两个玩伴的家长发信息,邀请两个孩子来家玩,趁机就把孩子给杀死了。这个读过大学的温全,如果受过一丝“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教育和情怀熏陶,也不至于变成这样的“熊罴”。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反思我们几十年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果。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似乎各个层面都存在种种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差异极其巨大。在发达国家,一个孩子提出说自己将来要做个面包师,父母通常很开心,不会有东方父母的那种焦虑。在孩子的理想认同上,他们完全可以是“面包师的要,莫泊桑的不要”。而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深入到骨髓的渴望。

上帝有那么多子民,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13亿中国人,杰出人士大约也就1000万吧?那还不足13亿后面的一个零头。所以,最后是13亿人成不了龙凤,成不了英雄,可大家都不甘心不愿意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于是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失望状态。

在学校里,教育早已异化成“应试”与“分数”。比如高中要读3年,其最本质的任务是什么?是完成“立人”的重要环节,是学到该学的知识与学识。但我们通过大量的补习补课,把高中3年变成了高中4年;同时又是把高中3年压缩成两年,因为3年课程在两年里统统教完了,然后将高三那年全变成了“复习迎考”,再最终将高中3年变成了高考3天,这样的应试教育,荒谬不荒谬?

其实,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并不取决于考试的分数,“第23名”对于未来不意味着什么东西,同样也不取决于文凭和所谓的名校。当你读初中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幼儿班是哪里读的;当你读高中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小学是哪里读的;当你读大学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初中是哪里读的;当你读硕士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高中是哪里读的;当你读博士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大学是哪里读的;当你最终成为真正的“英雄”的时候,确实就是“英雄不问出处”。这就是人世间最公平也是最无情的扬弃。

有道是“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真的成长,就像刘继荣和她的女儿“23号”那样。

猜你喜欢

底层关心英雄
英雄犬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开心与关心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