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而治”话管理
2012-04-29葛江洪
葛江洪
“鸣琴而治”的故事出自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宓子贱,名不齐,春秋时鲁国人。曾任鲁国单父(今山东荷泽市单县)宰(即行政长官),人们称赞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他的前任是巫马期,也是孔子的学生。巫马期任职期间常常是披星戴月,呕心沥血,栉风沐雨,事必躬亲,虽然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却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了。孔子继而又应鲁哀公之邀推荐了宓子贱。这个宓子贱上任后,竟闭门不出,每日里只是找人谈谈话,布置一下工作,然后就登台抚琴,悠闲自得。然而单父治理的比从前更好了,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路不遗失,夜不闭户,鲁君非常满意。巫马期在养病期间听到宓子贱治理单父的一些事情,大惑不解,于是病稍好些就去向宓子贱讨教其中的诀窍。宓子贱的回答是:“用贤者易,用力者劳。易则久,劳则伤。”意思是说,把人用好就会很省力,而靠自己的力量就会很疲劳。很省力的作用就会长久,而用疲劳的办法则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孔子知道后,也带着这样的疑惑问宓子贱:“你的治理让单父百姓都高兴,是怎么做的呢?”宓子贱说:“我以对待父亲之礼对待单父的老人,以对待子女的心肠看待单父的孩子,抚恤孤寡,哀悼丧纪!”孔子高兴地说:“尧舜治理天下,努力寻求贤能辅佐……可惜你治理的是个小城。”宓子贱治单父三年正是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下属,并知人善任,任贤用能,身不下堂,鸣琴唱和就把小城治理的井然有序,史称“鸣琴而治”。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中,宓子贱首先提出的“用贤不用力”的管理理念就是其中之一。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管理学上讲,一切管理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然而,要想管好“人”就需要有“好人”来管。任何管理者要把事业做大做强,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管理技巧去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共同参与管理才能完成。这虽然涉及到了不同的管理理念与不同的领导艺术风格,但管理的实质没有区别,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管理的目标。著名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博士说:“所谓管理,说来说去,最主要的还是‘人的问题。管理者每天所操作的虽然是‘事,但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都是‘人的事情。”宓子贱比巫马期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管理的实质,把下面的人管好,再通过人去管人,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用贤不用力”的人本管理理念,为后世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领导者所采用。《史记·高祖本纪》当中就记载了刘邦的一段话,将这一理念阐述得更为透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连百万之军攻必取战必胜吾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此三人皆人杰也。能用此三人为大汉开天下,此我之所长也。”正是依靠这些贤才的帮助,刘邦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将领导者分成四个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下面知道有你就可以了,其次才是通过你的工作让别人赞誉你,再其次则是让下面的人怕你甚至瞧不起你。宓子贱的“鸣琴而治”,应该说是达到了“太上”的最高层次,而巫马期仅达到了“亲而誉之”的层次,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对照之下,我们的管理者往往也在追求管理上的“大手笔”,可在宓子贱的“鸣琴而治”面前,是否应该有一些感悟和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