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员工离职的“毒”副作用
2012-04-29贾昌荣
贾昌荣
某食品公司的王老板最近非常闹心,也不知道哪个“仇家”以企业名义在网络上建了个贴吧,并肆意发表负面言论。虽然说贴子内容不完全是事实,但也有部分确有其事。即便是捏造的那一部分,同样是捏造得有板有眼。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源,这件事一旦被传播到其他网站论坛上,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在联系网站删除负面信息的同时,王老板左思右想,不知是谁在暗地里向自己放“冷箭”,是前不久因对客户服务态度不好被辞退的销售员小李,还是绩效不高扣罚奖金的销售员小赵……王老板既气愤又无奈,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如果每个人在离职后都在背后捅他一刀,那可真是麻烦透顶了。究竟怎样做才能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呢?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在职场上的分手大都是不欢而散。试想一下,员工或老板被对方炒了鱿鱼,心里能舒服吗?于是矛盾、争执、纠纷、抱怨、仇恨等可能随之产生,也就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人为报复:言论攻击、泄露机密、市场侵害、带走客户、人才挖角等等。这不仅仅会为企业徒增烦恼,还有可能引发麻烦与造成损失。所以,不仅仅是王老板,还有其他企业,对于因员工离职引发的“毒”副作用都必须尽早消除。
入职前“防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员工入职那一天起,企业就要做好“防毒”措施,否则“亡羊补牢”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并且难以挽回损失。
企业应该让员工清楚企业的离职机制,如离职制度、离职流程与离职文化等。不过,离职机制不应成为员工离职的障碍,反而应该是规范与处理离职行为的“指南”,同时通过离职文化让员工最先感受到企业的人性化与人情味。这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就做得很好,比如员工入职培训第一课就是教其如何写好辞职信,而且还会进行离职相关事宜的说明等。
当然,这绝对不是纵容员工离职,而是让员工有准备离职、有计划离职、有责任离职、快乐地离职。如果是员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企业要在员工履行了离职程序与工作职责后予以欢送;如果是员工不胜任,那么企业则要让员工在离职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化,而不是粗暴或冷暴力地把员工“撵走”。在这方面,企业不应该“小气”,如惠普虽然每年在人才培训上投入很多金钱和精力,然而有的人来惠普就是为了“镀金”,常常是学了本事便飞走了,不过,惠普对待跳槽的员工却很开放与包容,不指责、不强留,利索地放人,握手话别。这与惠普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密切相关:“人家愿意来,说明惠普有很大吸引力;人家想走,强留也不会安心”。
实际上,越是缺乏离职机制的企业,就越容易与员工发生矛盾与冲突,也就越容易产生离职的“毒”副作用。这样的企业往往采取随机而主观化的措施,让员工感到非常不舒服,比如在辞退员工时,把员工的小问题放大,在辞退处理后还在企业内部作为反面教材,甚至在其他员工面前反复渲染;不直接采取解雇手段,而是采取羞辱员工或给员工施以巨大工作压力的做法,逼迫员工主动辞职,以使员工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某些利益。而员工主动离职时,则会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诸如用眼泪留人、恐吓留人等非常手段,当员工去意已决时,甚至大加羞辱或批评。
在防止离职员工“毒”副作用方面,很多企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诸如采取竞业限制、签订保密协议、离职保证金等措施,这些硬措施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从离职文化方面去做出努力似乎更有利于离职员工“毒”副作用的防控:第一,开放。以“双向选择”为指针,尊重人才市场化规律。第二,包容。包容员工的问题与错误,不针对员工离职而横加指责。第三,互责。企业与员工相互负责,实现双向无亏欠。第四,留心。在员工离开企业前,要尽力让员工说出心里话和相关建议、意见。第五,跟踪。积极与离职员工保持联系,为未来再度双向合作创造机会。
贝恩公司执行董事汤姆·蒂尔尼曾指出:“人员流失并非坏事。我们吸引了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才,而这些人往往也是最难留住的。如果你认为能永远留住人才,那是愚蠢的。你应该在他们离职之后,继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把他们变成拥护者、客户或商业伙伴。”为此,贝恩公司建立了一个离职员工数据库,存有2000多名离职员工的资料。他们还在人力资源部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主管”,专门负责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不断对其离职员工数据库进行更新。
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在践行着类似贝恩公司的理念,如麦肯锡,就有一本著名的“麦肯锡校友录”,即离职员工的花名册。麦肯锡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离职员工就是他们遍布各处的“校友”,并一直投巨资用于培育其遍布各行业的“毕业生网络”。事实证明,这一独特的投资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离职时“解毒”
在员工离职之际,企业常常希望员工站好最后一班岗,其实员工又何尝不希望企业也站好最后一班岗呢?在这非常时刻,虽然有机制在,但这一刻的机制执行力往往关系到企业与员工分手的和谐度。如果做得好是“解毒”,做不好则是“毒上加毒”。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解毒”,那就要了解离职员工最关切的核心利益:第一,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第二,离职顺利,包括顺畅、高效率地办理离职手续;第三,获得尊重,气氛融洽,离职不争吵、不遭羞辱。有些企业辞退员工的理由不充分,无法让员工心服口服。如对员工进行言辞羞辱,让员工尽失颜面;甚至逼迫员工主动离职,让员工窘迫无比;离职遭受个人经济损失,员工心有不甘……这些都会种下“恶果”,企业被“放冷箭”、“挖墙脚”、“设障碍”、“搞破坏”,只是迟早的事儿。
那么,如何在这关键时刻友好而和谐地“分手”呢?
第一,体现重视与尊重。很多企业在进人时,各级领导要逐级进行岗前谈话,但在员工离职时却常常是“人走茶凉”。尤其被企业老板辞退的员工,可能会被其他员工视为“瘟神”而不敢沾边,甚至人人避之。其实,员工离开企业,管理者还是应同入职时一样,逐级交流谈话。只不过谈的内容要有所区别,在肯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同时,谈谈员工发展等,这时最不需要的就是批评、责难,而是要坦诚、平等、和气。
天狮集团对离职的每个员工,不管是个人主动离职的,还是被集团解职的,人力资源部都要与之谈话,问他们为什么离开?如果时间能倒退,企业怎样做才能留住他?并请离职员工填写离职档案,给公司留下他们的意见。不过,有些员工在离职时由于某些原因往往不会如实填写。对此,人力资源部会在他们离开后一段时间再询问,那时候可能他们已经没有顾虑了,会把真实的原因讲出来。当员工离开时,企业还要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欢送,让员工离开得体面、愉快。
第二,要让员工感受到人性化。尊重机制,但却不唯机制。每一个员工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企业要在遵守机制的前提下,为员工提供最大的便利。诸如:简化离职手续,提高离职办理效率,因为一些员工急于离开或办理一些紧急事情;在特定时期内,负责暂时保留其档案,或者续交保险,直至员工重新找到工作上岗转出;为员工出具职业证明,或曾经任职证明,为员工寻找新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提供再就业帮扶。最容易导致矛盾出现甚至激化的不是员工自主离职,而是企业辞退或被动离职。虽然员工在企业内部可能失去价值了,但企业可以为离职员工提供必要的帮扶,诸如再就业辅导,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争取工作机会(制作吸引人的简历、调查确定目标公司、争取面试机会技巧辅导、面试指导、提供招聘信息、工作机会分析)、管理素质测评与咨询等等。通过为离职员工提供正确职业定位和有效寻找工作的机会,则有利于减少离职人员与企业的摩擦与矛盾,还能增强员工、社会、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度与好感,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第四,设置离职合理化建议奖。这并不是为了取悦离职员工,而是希望员工能把深藏于内心的企业问题摆出来。离职员工并不是“垃圾”,都是会独立观察与自主思考的个体,尤其长期从事某一具体岗位工作,肯定会有所察、有所思、有所悟。但是,在离职的最后时刻,很少有员工愿意积极地把问题说出来,或者心存怨恨,或者害怕说丑话得罪企业,或者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要重视离职员工建议对企业的价值,甚至不惜用奖励的办法让离职员工把问题与合理化建议说出来。
第五,预留未来的工作机会。在即将告别之际,哪怕象征性地谦让一句“欢迎有机会再回来工作”,也会让心存怨气的员工内心平和很多,甚至可以起到晴空四海的作用。摩托罗拉有一套非常科学完备的“回聘”制度,鼓励主动辞职的员工“好马要吃回头草”,尤其是欢迎熟悉公司文化的“核心人才”——前雇员。相信那些理性的员工不会轻易地“伤害”企业,而是会理解与包容自己的企业!
离职后“消毒”
在企业里,每有员工离职都会对仍在职的员工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如果离职者是主动离职,留下来的员工会羡慕其有了好去处,会心存羡慕并以此为榜样,甚至会进一步放大企业的种种“不是”;如果离职者是被企业辞退,那么在感觉上除了惺惺相惜就是岌岌可危。这种心理冲击常常会持续1-3个月,甚至更久。这些也是一种“毒”副作用!对此,企业要针对留下的员工说明真相,进行心理沟通与辅导,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解决好离职员工所暴露出的内部问题,防止“二次毒发”。
尽管企业针对离职员工采取了事前防御与事中控制,但还是存在离职员工兴风作浪而伤害企业的事情。在多数情况下,离职员工所造成的“毒”副作用都具有潜伏性与局限性,企业可能难于监控或者对此不敏感。一旦这种侵害开始显性化且具有一定影响力时,企业要积极应对,通过沟通或者公布事实、澄清真相等手段解决。
而那些对企业产生较大危害或严重侵害者,诸如针对离职员工对企业的权益侵害,如泄露商业机密给竞争对手、带走企业专利技术“另起炉灶”、通过不正当手段大量“挖人”、利用媒体(包括互联网)进行非法攻击等等,企业必须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