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赚钱的悲哀
2012-04-29王俊
王俊
编辑部做了一组报道,聊举各种“非典型赚钱”的故事长短。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丰富报道的视角,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放到整个投资与理财的时代大平台,“非典型赚钱”折射的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
悲哀之一,我们这个社会严重缺乏赚钱的典型榜样。Facebook公开发行上市,一个20多岁的美国小毛孩一下子身家过200亿美元,这是又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全世界的媒体报道几乎都是正面的,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很典型,因为这样的赚钱故事在美国多了去了。反之,在中国呢?我们的财富榜几乎是“讣告榜”,有多少富豪从财富榜进了监狱房。我们富豪榜上的主角们的赚钱故事,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版本,都有“非常演义”,你没法学,也没法按常理推演,当然也就无从成为典型榜样。
悲哀之二,我们这个社会严重缺乏赚钱的典型空间。很多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屡屡呼告,中国正在陷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的泥沼,改革正在倒退。身处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感受是,国有大资本几乎垄断了所有的资源平台,民营资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境况越来越艰难,民营企业的每一个生意触角都几乎不得不依附于国有或权贵。这些赚钱的门道也很“典型”,但都不能打开,整个社会好像都在搞“灰箱操作”,极大的增加了经济运营的成本,使得赚钱的典型空间只剩下可怜的那么一点点。
悲哀之三,我们这个社会严重缺乏赚钱的典型效应。30年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并没有产生相应的财富效应,整个社会弥漫的是两极对立的仇富心理,好的、正常的、可重复学习的、能够激励年轻人的典型财富效应太少太少。11年前,我甩甩头发就离开国企,跳进了商海,那时身边这样的同学好像很多。而现在每次面试应届毕业生,我的心都拔凉拔凉,都感觉他们的心灵比我还沧桑,都是当不了官、进不了国企、出不了国的失意者,年纪轻轻已经了无生气。公务员招考的应聘者倍数,快超过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了。大国企的求职热度,据说已经超过外企了。人心如此,中国经济从何转型?!
有人说,我们不也有马化腾、李彦宏与马云吗?是的,互联网似乎是中国财富励志的典型。但注意,截至目前,这些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的,对中国本土体制来说,他们仍然是“非典型”。创业板是中国亿万中小企业“典型财富”的一线希望,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创业板正在沦为“财富非常道”的新游戏场,衍生其中的无数“非典病毒”,也许最后会毁了这个市场。
非典型,不正常。典型,才正常。什么时候,媒体热衷报道典型的赚钱故事,我们离“全民致富”的理想就能近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