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2012-04-29李毅华
李毅华
【摘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初中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说明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说明文教学难度较大,多数中学生感到说明文文体特点平淡质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情境教学;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说明文教学时以活动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运用科学而灵活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活动、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掌握说明文特征的同时对说明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活动,引发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说明对象和内容,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实物、图片等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
如《核舟记》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等形象化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真切地体验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理解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再如上《布鲁塞尔大广场》时,先出示一幅布鲁塞尔大广场建筑效果图,让学生找出市政厅、咖啡馆等地理位置,了解大广场的建筑布局和风格,这样会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直观清晰的实物和图表带给学生轻松的学习情境。
合理创设活动情境,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有意识地对文本、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说明文教学的最优化。
二、巧借媒体活动,促进科学探究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这也就为说明文活动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也可以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动力资源。我们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探究。
在教《警惕生物入侵》时,先让学生上网了解生物入侵现象,了解葛藤与水葫芦的盲目引用带来的后果与危害,让后让学生继续积累生物界中外来物种带来危害的实例,让他们建立网页,设计“生物网”图,并对图进行说明,然后制作外来生物入侵的网页,让学生进入网页进行论坛,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呼吁人们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引进,违法自然生长规律,最终危害生态环境。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自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激发动脑、动手的学习愿望。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特点与说明文文本之间存在很多相关点。网络资源为我们搭建了实现这种教育效果的平台。通过上网活动,搜索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内容,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实施拓展活动,增强人文趣味
说明文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拓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架起了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学生的热情与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热情。
在《中国石拱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环节:一是制作名桥档案卡片,积累桥方面的专业知识,梳理与概括有效信息。上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归纳文中两座古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完成两座古桥卡片档案。然后再指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积累的资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制作上海的桥卡片档案。二是给桥图片写说明词,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桥图片进行简短的介绍说明,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说明内容及特征。学生在制作卡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写作介绍事物的方法与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受生活中的科学情感。
实践表明,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交流中调动平时所见以及上网积累的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介绍卢浦大桥、东海大桥和上海外白渡桥,他们都能抓住它们的建筑特点及历史地位准确地说明,既体现了说明事物的知识性、科学性,又呈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趣味。
四、组织体验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中,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落实,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有利条件组织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掌握知识的真谛。
比如在学习《上海的弄堂》前,举办了一次《我看上海弄堂》摄影比赛活动,让学生注意观察上海的弄堂特点,欣赏渔阳里的石库门建筑风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自然和人文带给我们的历史沧桑感和美感;并由此拓展开去,在课堂教学后,再鼓励学生进行一次关于《上海弄堂采风》的调查活动,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头进行,合作制作小报、写调查报告,学生的小报和报告交上来,可谓是精彩纷呈,如《新天地——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田子坊趣闻》、《革命圣地渔阳里》等,这样学生既了解上海的历史,又对上海的本土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次关于上海弄堂的拓展活动,学生观察采风,感悟弄堂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等,真是一举多得呀。
大多数说明文的材料内容与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结合,内外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实践与求知的氛围中,使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遵循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从认识了解课本内容到关注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观察身边的科学,养成热爱生活和科学探究的情感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编著.《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李明哲.《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