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林:要解决城镇化的伴生问题
2012-04-29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6期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已有一半人口进了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进一步解读数据称“2011年,中国的农民工总量为2.5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其中约有9400万农民留在家门口谋生,但是却离开了土地。”
结合这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张桃林委员表示,对于农村来说,城镇化率提高,意味着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农村的空巢现象,比如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另外,外出务工造成的人口大流动,导致整个国家“花在路上的成本”很高。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的优化布局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张桃林说。
事实上,张桃林并不担忧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判断。在他看来,我国人多地少,这么多人挤在有限的土地上,虽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了,但总量仍然充足。重要的是改善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结构,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也要通过土地适度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
有些农民在告别土地之时,情绪是复杂的。记者向张桃林谈起了在一些农村采访的见闻:劳动力外出导致“空巢”家庭;农村的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恶化,都给人以传统乡村正在“衰败”的感觉;在另一些地方,特别是城市郊区,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吞”了进去,造成了“农民被上楼”现象。
根据近几年来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张桃林建议,政府在做规划时,应该遵循保护农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