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企欲圈地信息产业,能否掘得真金?

2012-04-29许丽萍

软件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许丽萍

“政策一呼,央企百应”。龙年之初,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好戏连台、“钱”景凸显,倍受以央企为代表的“国家队”的“热捧”。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中央企业2012~2014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主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相关的中央企业,进一步调整完善专项投资规划,编制好企业新一轮滚动发展规划。

企布局,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

统计显示,经过一年的规划与筹备,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目前117家中央企业依据其先天禀赋、优势与实力,已有70多家率先大举布局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范围基本涵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早在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就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而龙年国资委下发的《通知》,更是凸显新兴产业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军新兴产业的号角全面吹响。

可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央企无疑更不会“甘为人后”。不少央企早已发力,抓住各地差异化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全面实施对接,形成差异化、有利的竞争格局。

中国移动大力拓展物联网、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为企业运营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广东省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积极利用其土地、政策、园区建设、产业基础等优势,大规模投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网、管理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深圳、珠海在信息技术上大获进展;中国联通也在三网融合、下一代通讯网络、云计算等多个电子信息细分领域大举布局,力图抢先;甚至连中石化、中国铝业也表示今后将通过并购、控股等方式适当进入电子信息领域,研发应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为全球勘探、贸易、物流等业务服务。

时下,国资委这边是令央企“地王”退出房地产业务,搞“主辅分离”;那厢是令央企进军新兴战略产业,抓“产新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剧锦文认为,这“一退一进”,体现的是国资委对中央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支持高科技,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的全面执行。

件信息产业规模偏小,急需央企的“强芯壮魂”

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规模由2000年的593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3364亿元,扩大了20多倍,年均增长38%。然而,困扰着我国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实力较弱、规模偏小、基础薄弱、企业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应用开发水平急待提高、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链有待完善等问题至今仍未能根除。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远低于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我国虽然软件信息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2011年我国软件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产值总和,还不及微软对应的业务收入。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信息企业,带动整个IT产业的发展。而此时政府鼓励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央企大举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将有力改变软件产业“缺芯少魂”的被动局面,有助于解决包括软件企业在内等IT企业规模偏小、技术遭遇瓶颈以及企业投融资困难等问题,达到“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的目标,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尽快做大做强。

在赛迪管理顾问企业战略咨询中心研究总监吴维海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进入的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化水平。在这些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中央企业纷纷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有约六成中央企业已实际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与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以及集成电路、管理软件等协同推进,成为推动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央企进入软件信息产业,将通过注资、合资、控股、购并、自创各种方式,积极发挥“母鸡带动小鸡”的导向作用,促使软件信息产业市场更为繁荣兴旺,竞争更为激烈有序,并通过“优胜劣汰”市场规律,进一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强大竞争力的领先企业。

企进军新兴产业,也需防范风险

一方面,在大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跑马圈地上,央企2012年再出重拳,令人鼓舞;另一方面,业界对央企全面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忧也开始显现:央企如何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能否掘得一桶金,也令人关注。通过对70多家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进行调研,赛迪顾问机构发布了《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和《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两份报告。

报告称,尽管央企纷纷将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新兴产业毕竟是新生事物,风险也较大,实际操作起来依然要非常谨慎。目前央企在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着战略雷同和战略跟风的现象与问题,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竞争剧烈、产能过剩和高端人才匮乏以及考评体系缺失等风险。

同时,央企不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上还是在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上,抑或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其所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的数量与质量并不高,与美、日、德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布局能力差距,都是在各自的垄断行业形成优势,其它领域行业优势并不明显,在信息产业上更是一片空白;二是核心技术差距,一些跨国公司垄断了多数核心技术及基础性研究,直接导致未来央企整体竞争能力下降,如微软、IBM、SAP、甲骨文等几大国际巨头长期所形成的技术和市场的绝对优势是央企进入后也难于破局的;三是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央企在产业链配套能力上不如优秀跨国公司,而不少跨国公司早以形成多元化、一条龙的产业链格局;四是市场性差距,大多央企柔性不足,对市场反应速度慢,难以把握机会做大做强。

上述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影响着国内软件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不少专家认为,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太多赚钱的机会。在政策支持下,中央企业不应只面对国内,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合作,锻炼在全球市场摸打滚爬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开局面。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7524亿元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摩尔定律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