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博“国旗下的演讲”有啥不当?
2012-04-29王垚烽
王垚烽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4月9日上午,江苏启东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成博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该校领导称,学校认为这名学生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4月11日《扬子晚报》)
对于江成博“国旗下的演讲”,校方给出的“定论”是言论不当、用词过激,“这孩子太情绪化了,牢骚满腹,完全‘变了味”。有老师甚至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出风头,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不过,在公共舆论中,江成博却收获了“一边倒”的赞扬。许多网友表示,“观点不一定全对,考虑也不一定周全、成熟,但一个身处应试压力下、并身披光环的学生能有这种勇气和想法实属难得。”甚至还有网友反问校长、老师:“你们不感到无地自容吗?”
如此迥异的评价和结论,套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自认为给孩子做出了正确的评价,但社会舆论似乎并没有给予学校足够的支持。
最近一段时间,自杀、烧书、逃学……各种对教育的微弱反抗、无声呐喊频繁曝出,相比其他一些或许带有盲从性质的“集体行为”,笔者以为江成博的这番“个人秀”更具有特定意义。因为根据媒体报道,在不少老师眼中,江成博是一名成绩不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这就促使我们反思了:为何连“优等生”、现行教育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也对“这种变味的教育”充满愤懑、大加挞伐呢?由此可见教育已经“病得不轻”。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所著《大教育论》中曾尖锐地指出,一些学校成了青少年智力的“屠宰场”,每一个青少年恨不得从教室里即刻逃跑,他们在教室里度过了令人沮丧的岁月却所获不多……时光进入21世纪,客观地说,我们教育的进步似乎并不大,以至于身处“体制内”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也在今年“两会”上对记者感叹,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违背了教育真谛,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这一切的产生并非体制“一己之恶”。目前弥漫社会的“成功学情节”与“产业化崇拜”,老师与家长间结成的某种“价值同盟”,难道不应对此负责吗?我们承认,单靠学生一两次慷慨陈词,显然不能够改变现状,但对于身处权力链条末端的学生们来说,除此还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不应该批评这位“戳穿皇帝新装的小孩”,反而更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责编欧金昌)
看了本期两则教育时评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或者对别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