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问题

2012-04-29王一兵

金融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走出去企业

王一兵

摘要:“走出去”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效明显。本文阐述了“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意义,通过描述现状和发展、金融给予的支持,分析了目前的机遇和挑战,比较详细介绍了金融支持的基本业务和内容,介绍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国家银行支持这一战略的使命和优势,展望了金融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的前景。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金融支持

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重要意义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1.是发展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应该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2.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在更广阔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3.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4.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一)2011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情况

1.对外承包工程实现平稳增长。2011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新签合同额1,42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累计签订合同额8,4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390亿美元。

2.对欧、对非投资快速增长,并购领域广泛,地方投资活跃。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

3.对外劳务合作不断加强。2011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4.1万人,1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1.2万人。截至2011年底,我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88万人。

(二)近年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有关情况

(三)湖南省进出口贸易和“走出去”发展的近况

1、湖南省进出口贸易情况

2011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674个,同比增长6.1%;实际使用外资61.50亿美元,同比长18.6%。外贸:完成进出口189.95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出口99.08亿美元,同比增长24.6%;进口90.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国外经济合作: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和外派劳务人员工资总额18.99亿美元,同比下降10.2%;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劳务人员实际收入22.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7%;对外合同投资总额19.50亿美元,其中中方合同投资额17.8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8.1%和154.8%。

2、湖南省企业“走出去”现状

2011年,湖南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稳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全年共计新核准境外企业136家,合同投资总额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1%,中方合同投资额1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8%。完成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5%。2011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完成营业额14.60亿美元,同比增长33.8%;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7.68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截至2011年12月底,湖南累计核准境外企业560家,合同投资额93.81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45.49亿元,实际对外投资额30.27亿美元。目前,湖南对外投资企业已遍布全球61个地国家和地区,企业对外投资涉及进出口贸易、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咨询和服务、新能源、计算机软硬件、通信技术以及生物医药、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领域。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新趋势与新特点

1、意识增强。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从自发、随即、盲目,向自觉、主动、战略导向转变。许多企业的“走出去”发展规划明确,有的抢抓商机获取战略资源,有的延伸产业链以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有的转移过剩产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有的进行财务投资以求获得财富增值等。

2、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商务部统计,1990-2003年,中国年均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有26.3亿美元,2004年以来开始大幅增加。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559.1亿美元。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首位。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近2500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3、主体扩大。“走出去”主体队伍日益壮大,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成长起来。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迅速——从“走出去”企业数量看,非国有企业(主要包括私营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以下简称民企))占比从2005年的71%上升到2010年的89.8%;从对外投资流量(非金融类)看,民企2008年占14.6%,2010年为29.5,截止2010年底,我国民企在境外投资存量达到1041.41亿美元。

4、方式多样。对外经济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化,合作水平逐步提高。包括投资参股、并购、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

5、领域扩宽。“走出去”领域不断拓宽,由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逐步拓展到农业合作、文化交流、服务贸易(包括餐饮品牌海外特许经营、足疗保健服务等传统服务,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高端服务)、标准国际化等众多领域。

三、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债务危机阴霾下,欧美市场向中国提供更多并购机会。宏观层面,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深刻调整给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了契机。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期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不同于此前欧盟强烈抗拒中国投资的态度,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后,急于纾困的欧洲各国纷纷向中企敞开大门,欢迎中国投资收购国有航空公司、港口、国际机场、国家铁路网乃至电信公司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或垄断行业的企业。微观层面,一方面,欧债危机蔓延使得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应商货款、滞发员工薪资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出境并购的良好契机。另一方面,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资金流动性捉襟见肘,当地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支持更为困难,发展受到束缚。在此背景下,当地市场和企业急需外来资金支持,加大了中国企业投资欧美市场的空间。

2.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投资空间加大。欧债危机背景下,国际市场流动性趋紧,欧美资金大量抽回。随着全球流动性日渐匮乏,发达国家减少对非洲等不发达地区海外投资和援助项目的趋势已经形成,但当地市场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客观需求依然存在。这为拥有巨大外汇储备支持和“走出去”发展期望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3.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放了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2012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落实重点项目,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完善支持政策和管理架构,引导更多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同时,还将健全多双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提高“走出去”便利化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

1.投资保护主义依然存在,西方有意扼制中国影响力。在对外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国“走出去”企业特别是资源能源企业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也加速显现。尽管中国资本受到世界各国青睐,欧美等国在其公开宣传中也加大了吸引中国投资的力度,但中国企业却时常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特别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拒绝中国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面临全球投资保护的挑战。有些机构和国家利用中国威胁论进行挑拨,阻挠中国企业进入这些新兴市场。

2.部分地区局势动荡,安全问题难以保障。在全球资源再配置过程当中,中国企业是一个迟到者。好的资源及市场已经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占有。中国目前可以进入的市场,大都是基础相对较差、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地区。随着中国“走出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所在国政局变动等风险也同步上升。2011年中东北非的政治动荡,给中国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带来了巨大损失。“风险控制”顿时成为2011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关键词。

3.外汇风险加大,国际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在欧美债务危机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元及其他一些经济体货币汇率波动较大,使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外汇经营、交易、折算等风险也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兵败海外市场揭示出中国企业在内部体制、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环节存在问题。另外,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沟通障碍、管理风格差异、商务惯例与禁忌差异等诸多问题,文化冲突亟待解决。

总体来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阵地。中国企业将继续利用非洲、拉美等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契机,推动优势领域合作;周边国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依托。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一)中国金融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概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日益壮大,各类国际经济合作活动发展迅猛,进而也衍生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

近年来,境内银行支持“走出去”业务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贷款规模逐步增长、业务品种日益丰富、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等特点。截至2012年3月末,境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约5595亿美元,其中有进口付汇等,但有相当部分是用于支持“走出去”。金融业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其领域从最初支持轻纺加工、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到支持通信设备、飞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又扩展到支持境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境外收购项目等。中石油、中石化、中钢、中水、华为、中兴通讯、奇瑞、联想、海尔、海信、TCL、武钢、三一重工等一大批企业在境内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成为“走出去”的领军者和中坚力量。

(二)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业务

1.信贷类业务。出口信贷是境内银行在支持“走出去”方面最早开办的一种信贷业务,主要用于解决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中国出口企业支付货款的资金需求。出口信贷从最初主要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船舶等资本性货物出口,发展到支持企业在境外建厂设点、承包工程、开发资源、海外投资和兼并重组等活动。

2.担保类业务。国内优质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往往因实力较弱、信用记录缺失、抵押资产缺乏,难以凭其自身信用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标、承接国际项目时,因某些交易期限较长、所涉金额较大、企业的商业信用保障力度不足,交易对手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常常要求引入第三方担保。上述情况下,银行保函的介入可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更易于被交易对手接受。目前,境内银行已推出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质量保函、关税保函、海事保函、维修保函、借款保函、融资租赁保函、补偿贸易保函、延期付款保函等种类繁多的保函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并贯穿于国际经济合作活动的全过程。

3.国际结算类业务。作为境内银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一项基本中间业务,国际结算也随之呈现出产品多元化、单证标准化、手段电子化、服务个性化等特点,有效满足了企业以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工具进行各类国际结算的金融服务需求。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境内银行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末,境内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达5800.96亿元,人民币结算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4.贸易融资类业务。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福费廷、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进出口单保理、进出口双保理、海外代付、订单融资等贸易融资产品的推出,不仅能帮助“走出去”企业盘活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周转,还能为企业提供销售分户账管理,具有优化财务报表、帮助提前核销和办理出口退税等综合功效。

5.现金管理类业务。全球现金管理服务,是境内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以及与境外银行建立的合作关系,依托先进的本外币一体化、离在岸一体化、境内外一体化的核心业务系统和现金管理平台,将跨国企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全部纳入本行现金管理服务范围,将境内外现金管理服务相结合,实现对跨国企业客户资金集中管理和高效运作的“一站式”服务。全球现金管理服务的内容包括以账户和供应链为核心的收付款交易管理,以现金资源共享和集中化控制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以创造现金流价值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以及以保障企业营运资金安全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等。

6.增值服务类业务。境内银行凭借其信息渠道广、专业性强等优势,在提供资金和信用支持外,还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包括外汇交易、资信调查、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在内的各类增值服务,在帮助企业缓释跨境经营风险,成功实施“走出去”项目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中发挥中坚作用

1、中国进出口银行简介。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中国进出口银行总部设在北京。目前,在国内设有21家分行;在境外设有巴黎分行(筹)、东南非代表处和圣彼得堡代表处;与5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

2、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其他银行支持“走出去”的区别及优势。

第一,国家渠道,信用评级高。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了政策性金融支持仍为主流。该行是目前中国唯一负责承担向中国企业提供海外投资政策性融资支持职责的金融机构。近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中铝收购秘鲁铜业公司、中国五矿收购智利铜矿、中水电柬埔寨项目等我国一些金额大、影响力强的“走出去”项目均由该行提供了信贷支持。由于该行的国家背景,信用评级一直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授予该行BBB信用等级,与我国的国家主权级一致;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日本评级投资情报中心对该行的信用评级分别为Baal和A+级,均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最高等级。

第二,品种丰富,融资成本低。近年来,该行为落实中央提出的“走出去”项目,推出了对外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出口买方信贷、内保外贷等信贷品种;作为我国对外政府优惠贷款的唯一承贷行,积极推动中国企业与受援国政府开展资源类和事业类投资合作,实现了中外共赢;努力挖掘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互补潜力,开创了“资源、信贷和项目”一揽子合作的“安哥拉模式”,并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肯定;该行对境外投资专项贷款实行享受与该行出口信贷优惠利率,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高效迅捷,审批层次少。目前,该行只有总行和省级分行两层机构,审批层次少,贷款审批效率高,另外该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企业审贷原则还兼有服务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等非经济因素,因此,无论从贷款审批难易程度还是贷款条件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四,服务专业,成功经验多。该行有着长期的实战锻炼,在支持“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开发出可充分满足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形成了独特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品牌优势,建立起了广泛的全球信息网络,拥有一具有丰富项目操作经验的专业信贷队伍,在国内外树立起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随着支持“走出去”项目调查和后台评审经验的不断积累,该行还开始为企业在前期商务谈判、融资、担保结构、汇率风险规避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仅2001年至2006年,该行就支持“走出去”项目200多个,签约贷款金额近200亿美元,几乎囊括了中国企业所有千万美元以上的“走出去”项目。2007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为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澳大利亚布朗斯多金属矿资源开发项目提供了3.2亿元人民币和3600万美元的境外投资贷款,这是湖南省第一个大型境外投资项目。最近为支持三一重工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俗称“德国大象”),该分行提供了2.8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

(四)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业务的发展趋势

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与新特点,境内各银行多措并举,不断提升“走出去”金融服务水平。

1.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高端产品和结构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并由完成单笔交易转变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金融服务方案。

2.加快拓展与优化境外服务网络。境内银行纷纷采用战略并购、新设机构、外派海外工作组、建立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加快完善全球网络布局。境内银行有效整合各种业务资源,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内外一体化服务。

3.着力提升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走出去”项目大多具有金额大、参与方多、操作复杂等特点,涉及财务风险、完工风险、国别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环境和社会责任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境内银行坚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从项目遴选、专业评估、专家评审、风险分析与防控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预警和应对危机能力,健全事后处置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海外业务健康发展。

4.不断深化境内外金融同业合作。境内银行积极拓宽与境内外金融同业的合作领域、增加合作深度、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建立双边、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在业务产品、风险控制、结算代理等多个领域携手合作。

未来五年,“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境内银行将继续加快“走出去”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境内外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深化同业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业对“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整体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全面、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助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模式与特征研究报告》2012.4

[2] 潘颖,聂建平,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问题研究,开发研究,2010 年第1期

[3] 田影,浅谈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和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年第5期

[4] M&A Strategy, James Darroch, 2011年8月

猜你喜欢

走出去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