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课堂上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

2012-04-29王宏伟

成才之路 2012年6期
关键词:灌输时事生活习惯

王宏伟

生态意识,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形态。在当今的社会中,生态意识的培养越来越不能独立于日常中学教学之外,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生物学。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会涉及到生态意识的内容。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学生生态意识情感和行为,使其具有关心人类、认识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念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关心时事,了解生态环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当前一些有关生态问题的时事,或让学生通过电视、报刊、因特网等媒介了解生态问题的时事报道,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是培养中学生生态意识的一大素材。

如在上课时,我给同学们讲道:“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 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风沙带。农业生态恶化,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持续能力减弱。”

二、利用学科知识,灌输生态理念

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新教材中,生态理念更是贯穿于教材的每个章节,与生物工程一道成为高中生物学科的灵魂。如在第二章讲到细胞癌变时,我特别强调了致癌因子与环境污染,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能乱扔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和不使用含氟里昂电器的原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在第七章讲到生态系统时,我更是系统地诠释了有关生态的知识。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渗透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强调了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在讲生态农业时,提出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科学价值观,注重人类珍惜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科学素养。

三、结合生活习惯,灌输生态理念

生活习惯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不自觉的行为动作。中学生的许多生活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容易改变。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培养中学生生态意识的贴切素材。如在校园中,学生吃了早餐后常把塑料袋扔在地上。在他们看来,不就是一个塑料袋吗?这时,我们教师应给学生讲清道理:“爱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事情,试想,如果每名同学都扔一个塑料袋,那么我们的校园会成什么样?如果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这样,那整个世界又会怎么样??在校园中,我们还常会遇到学生随地吐痰、践踏草坪、折断树枝、毁坏花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向其传授生态知识,灌输生态理念,让其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

猜你喜欢

灌输时事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
时事半月谈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时事政策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
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