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略”培养智障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012-04-29李晓丽
李晓丽
说话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需要,智障学生因先天的缺陷,存在各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语言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通常来说,他们说话的意愿不强,语言和交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孩子,主要表现在:发音不强、吐字不清、讲话时词汇量少、词不达意、语句不连贯、口吃等,这无疑成为智障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障碍。针对智障学生语言发展迟缓的特点,如何使他们正确地与人交往,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多种语言训练形式相结合的“三策略”,对他们进行语言矫正和说话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策略一:选择生活常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较差,因此他们学习语言文字,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感到十分困难。为此,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向他们提供适合的语言材料,设法让他们进入口语交际活动,成为听话者和说话者。每周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坚持上一节语言训练课,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如问路、买东西、借东西、打电话等,以对话、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形象直观地模拟人物对话,边表演边说话训练,不仅帮助他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如买东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做的事,利用班会,我在班级开了个小卖部,发给学生纸做的钱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让他们亲身实践,教给他们如何用礼貌用语询问售货员,怎样“讨价还价”,在购物之后如何表示感谢。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容易使学生提早进入“大众交往”和“社会角色”。这样,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托,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也指导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二、策略二:发掘阅读教学中的素材,开发学生的说话的潜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智障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大意、看图讲述故事等形式,训练学生说话。每次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学生讲故事或让学生看图说话,通过色彩鲜艳的插图,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说话的积极性。训练时,先由看单幅图说一句话,再把多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两三句话或一段话,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开展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
例如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我把插图内容制作成课件,根据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一部分一部分向学生展示有关的画面内容。当眼前出现“美丽的田野”时,我启发提问:“田野里有哪些农作物?”出现“硕果累累的果园”画面时,我再提问:“果园里有哪些水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田野里有金灿灿的稻穗、洁白的棉花,果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和晶莹剔透的葡萄。我们的家乡真美呀!”学生通过看图回答问题,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三、策略三:创设丰富的社交机会,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经验
在几年的特教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生活、创设情境能很好地引发智障学生说的兴趣。如我在上《春天》这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到校园外观察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柳树上长出的嫩芽,让他们用手抚摸小草的嫩叶。经过我的指导和学生的观察,他们比较轻松地说出了春天的特征。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嫩芽。”还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新叶子,摸上去很柔软。”我们还可带学生到少年宫参观、到敬老院和孤寡老人们交流、到食杂店买东西、到大街上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当中去,到社会中去,不仅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领域,更让他们积累了社交时的语言表达经验。
总之,智障学生学习语言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只要教师热爱这项事业,肯付诸实践,就能收获到学生进步的快乐。
(虎林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