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ECIAL

2012-04-29

电视指南 2012年6期
关键词:灰太狼动画

199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水墨电影《山水情》在国际上反响很大,被日本人誉为“奇迹”,可与此同时却成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因为这个时候,这种精工细作的电影动画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慢慢地开始走向了后来的学院派,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外国动画片已经开始冲击国产动画市场。

不同的时代对动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追溯到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其实,也是一味追求艺术性和思想性,恰好又是国难当头,许多动画人如万氏兄弟都是典型的左翼分子,他们和连环画的作者也一样,不约而同地创作了许多——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红色题材”的作品。《铁扇公主》、《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这样为数不多的,浩瀚繁复的作品,也只有在集权国家才会诞生——国家动员一切力量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到一起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在中国动画最需要变革的年代,我们却依然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依然把玩老祖宗留下来的那点残羹剩饭,却没有意识到此时的环境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从19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地,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鼹鼠的故事》、《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此时的中国动画,有点像一个惧怕竞争又任性不肯服软的小孩,虽然具备艺术性和观赏性,但趣味性和娱乐性比较少,况且在引进动画片的冲击下,地位确实遭到威胁。

但也不能说全败,《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哭鼻子大王》等趣味性动画的推出还是很成功的,但最成功的还是郑渊洁。这位经常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出现的“童话大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道,《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荒诞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十足的趣味,这些都是中国动画十分稀缺的元素,也是郑渊洁最擅长的。可惜的是,孤掌难鸣,仅凭郑渊洁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肩起中国动画的半壁江山的。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依旧是动画片的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

1991年~2000年

再往后……中国动画开始萎缩了。

如果说白银时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么青铜时代则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从黄金跌到白银,主要是缺乏变革,但无论怎样还是诞生了许多精品;而白银到青铜……简直就是崩盘了。别人是朝前走,我们是下坡路——下坡路走起来总是特别的快——刹不住的快。

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圣斗士星矢战记》、《机器猫》、《加菲猫》、《猫和老鼠》、《嘿!奔奔》、《七龙珠》、《阿拉蕾》、《城市猎人》、《忍者神龟》、《咕噜咕噜魔法阵》、《樱桃小丸子》……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日本——这个曾经靠中国动画提供养分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动漫强国。

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里,动画跟漫画可谓唇齿相依:动画和漫画在性质上比较接近,因为漫画的成本比较低,风险也比较小,一般是广受欢迎的漫画可以发展成动画,进一步扩展形象。动画广受欢迎以后,又带动了许多周边产品的发展。因此,相对于其他文化产业而言,动漫产业的收入来源不只局限在上游,而更多在于衍生产品。无独有偶,动画的青铜时代和黄金时代恰好也是中国连环画的兴盛期,你带我,我推你,互利互惠,求存同异。可到了青铜时代,连环画更早淡出人们的视野,变成收藏家的宝贝,作为唇亡齿寒的动画当然也好不到哪。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形势下,国产动画不得不反思——牵着你不走,赶着你总得走吧。

这里有几部片子值得一提。首先是1999年的《宝莲灯》,制作这部动画用了4年,投资1200万。它的特点是制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并且大量地使用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创举。另外,它面向的观众年龄,也比同时期其他的动画提高了,比如邀请了徐帆、姜文、陈佩斯这些名人为动画配音,还有李玟、张信哲、刘欢为它演唱主题歌——这种好莱坞式的操作模式还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宝莲灯》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收益。可惜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孤例,整体行业链的断档没有让动画人收获信心。与此同时,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也主要集中在18点档——小学生放学后和《新闻联播》之前这段时间,由此可见,国产动画仍是将观众锁定在儿童身上,像《辛普森一家》这种全家人老少咸宜的片子基本没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虽然主打家庭牌,但由于情节过于幼稚,过分强调说教,所以丝毫不能引起成人观众的兴趣。

还是承认我们的失败吧,曾经的动画强国,如今却成了扶不起的刘阿斗。更过分的是,这个“刘阿斗”还狗急跳墙,干起了剽窃的勾当。去年暑期档上映的某国产动画电影——我就不指名点姓了,因为 90%以上的内容系抄袭日本动画,说出来太丢人了。都说同行是冤家,但中国动画人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站出来说出另一层隐衷:“假如你是员工,上面让你抄袭某国著名动画你才有钱交房租活命糊口;假如你是老板,有关系能获得所谓的扶持基金而只需要行贿不需要做好粗制滥造;假如你和几个朋友弄了个小工作室,为了生存接活而赶量加工疲惫不堪......我们很容易就抛弃了理想和创造。”

国家当然也看到这一点,所以花大价钱投入动画产业,可是效果却并不尽人意。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但凡国家插手干预一件事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现在的房价,比如当初的动画。我在采访中得知,去年光苏州这个城市一年的动画产量就有两万分钟,可是观众最后能看到的动画有多少?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政府,动画人自己的急功近利也是问题,比如报一个《中国五千年成语故事》这类的选题,从选题上就可以看出完全是为了得到某个政府基金。还有很多民间资金观望而不敢投入,即便投入也投入到这样的选题上,为了先申请到一些政府资金而稳住本儿,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市场心态。

我知道你要说《喜羊羊和灰太狼》。进入2000年以来,唯一一部可以拿来说的就只有它了。一只狼想吃羊的简单童话故事,过去几年创造出高达60亿规模的零售市场和连续4部超过亿元票房的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一度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迪斯尼”的动漫品牌。更成功的是其衍生产品可以达到铺天盖地的程度,衍生范围之广让人咂舌。喜羊羊儿童玩具、服装、邮票、明信片、文具等陆续上市,就连快餐店都购买喜羊羊的版权制作公仔赠送给客人。最最夸张的是,连银行都用上了喜羊羊人物形象的信用卡,足见喜羊羊、灰太狼等动漫人物形象很受白领欢迎。而灰太狼也成为现代白领最追捧的老公形象——“嫁人要嫁灰太狼”。《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公司原创动力的总经理卢永强是香港人,之前他在北京做过一段时间,之后到广东开了公司。他之前一直在用公司里其他方面的盈利“养”着这部动画片——也就是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开头的几年一直是赔钱的,试问哪个公司有这样的恒心和毅力?动画制作本来成本就高,而电视台的收购价又过于低廉,为了尽力压缩成本,《喜羊羊与灰太狼》干脆采用F lash制作,技术上可谓比较简陋。至于内容——法国禁播这部动画正是因为担心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这个结果比较激怒爱国青年。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自己看了十几集之后,着手做了一个喜羊羊的语录,好坏大家自评吧。

“不好啦,灰太狼来啦,大家快跑啊!”“我们应该报答一下灰太狼先生啊!”“村长,不好啦(出事啦)!”“大家快跑啊!”“我有一件礼物要送给灰太狼。”“大家不要着急,看我的!”“灰太狼先生,再见了!”“我有办法了!”“嘻嘻,有办法了!”“大家快跟我来!”

新媒体时代

2001年至今

从黄金跌到青铜,总结原因,大抵两点:内容不好;资金不够。新媒体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国内的新媒体动画作品及其影响,除了羊羊,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动漫形象可能来自网络的比较多,像《兔斯基》,是最典型的新媒体的产品,既不是电影,也不是电视,还有最近的《泡芙小姐》,一集集的动画短剧,这些产品都是从新媒体开始出现的。而且由于“新媒体”的平台和受众人群都相对年轻,思维和想象力比较开阔,又没有太多审查的条条框框,所以才会有《李献计历险记》这样天马行空,飞扬跋扈的作品,后来又被拍成电影,像前面提到的《兔斯基》和《泡芙小姐》也都处在电影的筹备期。新媒体反哺传统媒体,早已不算新鲜事,不信你去看看新闻,有多少资讯是出自微博?

我们传统的产业链是,有了漫画或小说做动画,动画电视有了做电影,现在又追加了一个门槛更低的新媒体。采访中我发现,不管是出版社还是动画制作方,他们对于一个模棱两可的漫画作品的处理方式就是:先放网上,等有了一定影响力和阅读基础,再拿来做,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地位正在与日俱增,它已然成为产业链的第一条链。

当然也有不按理出牌的,比如《魁拔》,它并非网络选拔出来的,所以剧场版上映时,尽管业内叫好声一片,成绩却不尽人意。影评人史航的的赞誉毫不吝啬,“《魁拔》,我在影院看了三遍。为了看自己会不会在原点飙泪,也想感受周围人与我的笑点泪点一致否。很欣慰,有些段落,燃点再高的人也会被点燃……我贪恋影院里的共鸣,那些一起迸发的笑声,或忽然变得很安静。我看过首映,记得细节,我绕到那个哭点笑点,悄悄埋伏,等那一刻的谐脉阵。这几天遇到说魁拔好的,我们是对上了暗号。觉得不满意的,那么你站的地方,就是国产动画下次抵达的地方。反正,都要会师的”。

国产动画下次抵达的地方会是哪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猜你喜欢

灰太狼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我是动画迷
智斗灰太狼
“灰太狼”被判担责的警示意义
从《喜羊羊和灰太狼》说起
美羊羊与灰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