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师生情感共鸣的平台
2012-04-29胡仕琴
胡仕琴
摘要: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找准教材的动情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师生与教材的共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动情点师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师生情感的沟通、共鸣。尤其在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被遗忘了。情感教育是认知发展的动力,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作用。由于情绪的低落或波动,情感的淡薄或抵触,认知活动必然处于低效。没有情感的共鸣,学生的认知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所以,语文课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力量,以及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富有魅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课上如何才能使学生、教材、老师产生共鸣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1.搭建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谐”的意义正在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谐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灵相通,形成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你,愿意把你当做他们的好朋友,愿意与你多方面地交流思想。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老师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当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自然就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学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能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充满爱、信任、理解。老师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和信赖,学生之间充满友爱和同情,相互学习和鼓舞。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爱可敬,同学的团结、友好,彼此之间心理相容,情感相通,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协调合拍,形成良好的心理场,为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搭建教材与师生共鸣的平台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教学的情从何而来?从教材中来。语文课本中大量的作品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离开了教材,课堂的教学情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教师挖掘教材中的人物情感、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情感,利用这些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选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师生与教材产生共鸣。如讲《船长》可以用文章中“英雄”一词作为动情点,谈到英雄,学生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许多英雄来。古有贤明圣德的尧舜禹汤、雄才大略的始皇武帝、文治武功的唐宗宋祖……今有文武双全、运筹帷幄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一兵雷锋……他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点缀着中华民族的史册。这些的英雄的名字,早已不知不觉地镌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成为他们的偶像或榜样。因此,与生俱来,孩子们似乎特别喜爱英雄、崇拜英雄,最喜欢听读英雄的故事。本课教学,就是围绕英雄展开的。读的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读完课文,我、学生们被船长忠于职守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试问天下苍生,有谁,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与宁静;能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讲,是望尘莫及的。而我们的哈尔威船长,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英雄情结,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埋下了英雄的种子,充分调动其阅读期待,以情动情,水到渠成,实现师生与教材情感的共鸣。
当然每一课都有其不同的动情点,有的借助人物形象,有的借助名言警句,有的借助作者情怀,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如我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我选择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给永远比拿愉快”作为本课的动情点,用这句话来触动学生的心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主要讲的是:著名作家高尔基被流放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儿子和妻子从遥远的家千里迢迢来看他。儿子很爱爸爸,来到意大利顾不上休息,一直在为爸爸种花。春暖花开,爸爸倍感快乐,写信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是啊,儿子给予了爸爸美好的礼物——鲜花,使爸爸不感到孤独,带给了爸爸和自己快乐。所以,我们也一定要铭记: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永远比拿愉快”极富哲理的一句话,是当下和谐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美德,更是做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要想获得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想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应该让学生明白“给”过之后我们也会有收获,是帮助别人的欣喜,是自己的劳动获得认可的欣慰,是自己价值得到体现的成功感,人人付出必定人人受益,收获了这么多我们怎能不愉快?教学中,理角文章前半部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很容易,可从整体上把握,了解大意,重点放在后半部分,对“给为自己带来了什么?”“美好的东西”等问题需要多花时间去思考和感悟。在本课中,教者应多举出生活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从而达到与教材的共鸣。
总之,只要教者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找准教材的动情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师生与教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