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要扶智

2012-04-29本刊编辑部

源流 2012年6期
关键词:老区劳动力技能

本刊编辑部

扶贫,帮助老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是个系统工程,要帮扶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扶贫要先扶智,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老区大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教育滞后,很多老区的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高,与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技术和技能,很多就业岗位就没法应聘,收入高一点、待遇好一点的就业岗位就更难应聘,单靠体力打工的收入还是很有限的。

在广大老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多,而且,他们大多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如果认真抓好劳动者的转移培训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两门求生存、谋发展的技术或技能,他们就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就能直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往往可以收到“帮扶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长技能的人数越多,老区的劳动者越吃香。通过加强转移培训,实行“外输内转”,他们不仅容易实现就业,而且,还可以逐步自主创业。这样,对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广东省各级老促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老区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以助学、开培训班等方式,为老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帮助无数老区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

2007年8月,省老促会在《请求拨给老区农村特殊贫困户青年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补助经费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在重视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实施转移就业工程的同时,应多关注老区农村青年,特别是人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青年的培训问题。”

近年来,在我省很多地处山区的老区,采取了很多措施,帮助农村的劳动力掌握了技能。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后,大批企业向粤东西北转移落户,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老区的地方财力,也解决了老区大批劳动力的出路问题。随着扶贫“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在推进贫困老区建设中,很好地将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以扶贫“双到”加快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促进贫困老区发展,创造出很多好经验,取得显著的成效。据不完全的统计,从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达66.87万人次,已有近15万户实现了脱贫。但是,从实际工作的情况来看,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和很大的潜力,需要社会有关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全省各地需要结合本地实际,给予更多的资助和支持,需要完善有关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将智力帮扶的一些经验制度化、规范化,持之以恒,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培训、扶智的水平。因此,我们在本期杂志里,特地作这一专题的介绍,推广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8年,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扶持老区加强培训和转移富余劳动力,优先安排老区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家庭中未能升入高中的子女免学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并给予补助生活费。

在培训农村劳动力过程中,广东各地亮点纷呈。梅州、江门、湛江等地成功打造了“梅州的哥”、“客家大嫂”、“台山厨师”、“湛江月嫂”等一批劳动力输出品牌。广州、佛山、肇庆等市开展广佛肇职业教育培训合作,推动建立跨区域合作培训模式。中山、茂名两市共建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根据中山市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珠海、阳江市将“双转移”与“双到”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组织革命老区、贫困户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河源市实施“一县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示范引导等形式开展实用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汕尾市专门开发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的职业(工种)项目标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清远市

○ 培训课堂下移、培训设备下移、培训师资下移

○ 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技能培训

○ 将特色工种开发、高寒山区移民技能培训和扶贫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近年来,清远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共转移革命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14.85万人。

清远市以扶贫“双到”为契机,以国务院扶贫培训基地(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和省扶贫培训基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该市把培训扶贫“双到”工作与劳动力“双转移”工作结合起来,将培训课堂下移、培训设备下移、培训师资下移,就近就地为村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同时,通过各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辐射带动,对全市贫困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技能培训。

清远市以实施高寒山区群众搬迁为突破口,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着力点,创造性地将特色工种开发、高寒山区移民技能培训和扶贫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以开发连南瑶族民间世代流传的古老的民族服饰刺绣手工技艺为重点,把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就业和开发瑶绣工种培训工作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将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就业和开发工种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目前,连南已经新开发了领带、香包、围巾、《万山朝王》、龙凤图等一批手工绣品,在县城移民新村试行了绣娘“手把手”式、定单式培训,已培训首批瑶绣技艺师32人,带动了200多名瑶汉妇女“在家刺绣、在家创收”。同时,积极组织广州、佛山及本市多家知名企业举办参加“两不具备”贫困村庄劳动力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全市组织“两不具备”搬迁对象劳动力技能培训1631人,转移“两不具备”搬迁对象劳动力就业1.02万人次。(李明华)

潮州市

○ 把老区“双转移”培训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十大惠民措施之一

○ 利用潮州市特色产业、特色农业的优势

○ 送教下乡、送岗上门、送工入厂

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老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实行市、县(区)镇联动机制,把老区“双转移”培训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十大惠民措施之一,投入培训经费近20万元,培训51078人次,转移农村老区劳动力7530人。

为进一步做好“双转移”老区劳动力培训工作,潮州市深入开展老区农民工就业,扎实推进劳务协作和劳务转出,积极探索和推进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以“强培训,促转移”为抓手,利用潮州市特色产业、特色农业的优势,紧贴企业用工需求,全力打造潮菜烹饪、服装车缝、陶瓷制品、茶叶制作等十个适用性强、就业率高的老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亮点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对老区农村劳动力、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技能人员实施分类培训。与此同时,大力开展“送教下乡、送岗上门、送工入厂”等活动,实现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一体化,促进老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就业和稳就业,增加老区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到目前为止,潮安县累计完成老区农村就业劳动力培训7095人,实现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26人,全县39个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饶平县7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9.29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570元,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率达到99.7%。(陈洽浩)

汕头市

○ “一户一技能计划”

○ 校企合作、送教下乡、订单培训

○ 下达智力扶贫生招生指标时给予革命老区较多照顾

汕头市按照省市有关“双转移”政策规定,合理整合培训资源,负责承担该地区富余劳动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培训点开设计算机操作员、维修电工、服装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创业培训等几十个职业工种的项目,充分满足富余劳动力的培训需求。

汕头市全面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全市34家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采取校企合作、送教下乡、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对革命老区45周岁以下有就业能力和培训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针对不同人群开设各有特色的培训项目。

2011年以来,汕头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23945人,新增转移就业人数86699人。其中,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等革命老区集中地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17923人,80%以上参加培训的人员实现转移就业。

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汕头市为全市3351名农村户籍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免费入读技工学校、享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帮助贫困学子掌握技能、确保就业、实现脱贫。在充分考虑到革命老区群众经济困难等问题的基础上,汕头市在下达智力扶贫生招生指标时给予革命老区较多照顾,确保革命老区扶贫生实现100%毕业和就业,帮助革命老区经济困难家庭实现脱贫。(林锦清)

肇庆市

○ 把老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纳入党政部门政绩考核内容

○ 采取多形式培训,实现全方位就业

○ 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

2009至2011年,肇庆市共培训老区农村劳动力36020人,转移就业29883人。为把“双转移”工作落到实处,2008年肇庆市各县(市)把老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纳入党政部门政绩考核内容,对老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肇庆市采取多形式培训,实现全方位就业。一是建立“基地化运作,一校多点”培训机制,大力开展“一户一技能”培训计划,对年龄较小的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采取技校集中培训办法,安排在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全脱产免费技能培训。二是对年龄相对较大的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和失业农民工,采取校县(市、区)或校企合作的形式,组织他们在本地企业进行1—3个月左右的短期免费技能培训。三是对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开展1个月左右适应性就业技能培训。四是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的企业,组织其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提高技能等级。五是针对返乡失业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六是部门与学校联合培训。七是对口扶贫培训。

2008年7月,肇庆市在广宁县古水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近年,肇庆市还加快建设市级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全市低、中、高不同等级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和促进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赵根树)

湛江市

○ 与扶贫部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 着力于提高老区群众的生产技能

○ 大力举办科技种养班

今年以来,湛江市老促会与扶贫部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办种植、养殖、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培训班230期,参训12788人次。

湛江市老促会的培训根据老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着力于提高老区群众的生产技能。如徐闻县为了解决老区群众的果菜销售,专门举办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帮助老区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2011年成立蔬菜、香蕉专业合作社23个,社员1357人。雷州市客路镇农户通过参加养猪技术培训后,全镇增加养猪专业户58户,实现了35户贫困户脱贫。遂溪县的培训则是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新技术,使农作物的产量产值都有明显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廉江市的科技培训工作硕果累累,参加过湛江市老促会与廉江市老促会共同培训的新民镇水果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太祥,精心经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扩展到235户,种果面积达12000多亩,合作社社员户均收入超过8万元。

吴川市根据塘缀镇大洋村栽培淮山薯较多的特点,在大洋村举办了三期“淮山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促使大洋村的淮山薯栽培面积快速扩大,全部按无公害栽培要求进行栽培。截止到目前,吴川全市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89期,培训7290人次,实现劳动力转移31009人。

此外,麻章、坡头、湛江开发区、霞山等区都大力举办科技种养班,效果显著。(符水清)

云浮市

○ 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合作

○ 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深化特色培训模式

○ 在全省率先开发了创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云浮市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11年组织技能培训4.19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77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89.9%。

该市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抓手,深化三种培训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化转移就业。一是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模式,进一步推广订单式和校企定向培训模式,指导定点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合作,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组织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工学校等16家技工院校与中山、东莞等5个劳务对接市签订劳务输出协议。二是深化“技能下乡”培训模式,推动公办培训机构与基层镇政府、村委会签订培训协议,送教进村入户,扩大技能下乡培训规模。结合农民需求,培育了腐竹生产技术、果树栽培技术、农艺师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专业优势的培训项目。三是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深化“特色培训”培训模式。如与省人社厅合作开发了石材质地鉴别等8个专项能力工种,开展石材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12期,共411人。目前,腐竹生产技术、石材商务英语和石材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新职业工种培训已全面推广。

云浮市以建设“宜业的创业新城”为统揽,以创业带动全民就业为目标,2011年在全省率先开发了创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了对创业培训的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2011年,全市共自主创业9460人,带动就业5万多人;组织免费创业培训2990人,成功创业927人,带动就业2967人。(冯耀华)

化州市

○ 按“订单”开设专业课程

○ 聘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任教

○ 举办创业型培训

近年来,化州市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确定为全市“10个民生”工程之一,全市累计投入1837万元免费培训劳动力23665人。培训后的劳动力转移就业16503人,就业率达到81%。几年来,全市新增转移就业99300人。

化州市在劳力转移培训中,注重三大特色:一是突出实用性,实行培训与企业挂钩,采取定向式、订单式等方式进行培训。如化州市技工学校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的办法,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就业门路。该校先后与珠三角10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按“订单”开设专业课程,为企业培训输送适用人才。二是突出职教性。各培训机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聘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任教,从而使劳动技能培训不断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三是突出服务性。由于农村劳动力居住分散,该市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将职业技能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该市还于2011年7月开始举办创业型培训,培养自主创业的人才,到2011年底止,共开设10期,培训学员300多人。培训后大多数学员走向社会,当起老板,实现自主创业。

化州市在每月15、30日举办现场招聘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近年来,共开展“就业援助”、“春暖行动”、“民营企业招聘会”、失地农民就业等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陈?旺?刘等信)

平远县

○ “零距离”服务转移培训

○ 围绕需求办培训,以培训促就业

○ 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

2008年以来,平远县共开展了六个行业17个工种154期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有16490名农村劳动力接受了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13687人,考证合格率达83%,获证后转移就业率达74%。

平远县展开“零距离”服务转移培训,打造“流动教室”送技进厂、送培到村、送教到校,把培训班办到企业、办到镇村、办到家门口。坚持“围绕需求办培训,以培训促就业”思路,瞄准市、县园区电子加工企业、家政服务业的用工市场,积极开展“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定向式转移培训,做好劳动力转移后的跟进培训服务,开展产业转移企业用工岗位需要的技术培训和岗前培训,实施培训、转移就业一条龙无缝对接服务。

近年来,平远县完善了技能培训体系,打造两个培训基地,建立了较完善的培训教学制度,开通广东省远程职业培训网,率先在全市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让农村劳动力更灵活接受非农业类技能培训。据统计,至目前止,共发放培训券2100张,有2100名农村劳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参加了汽车驾驶、电工、家用电器维修和计算机等培训,占总培训人数的12.7%。此外,该县还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共设有农艺工、汽车驾驶员、车工等11个职业初级、中级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张学远)

兴宁市

○ 重视发挥培训基地的“龙头”作用

○ 与广州市南方人才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 与广汽丰田等大型企业建立用工关系

2008年以来,兴宁市职业技能培训6.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5.07万人,技能鉴定3.1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1万多人。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提高了农户和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有36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确保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落到实处,该市成立了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政府的“惠民工程”和“扶贫工程”以及评价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该市十分重视发挥培训基地的“龙头”作用,从2007年起投入1500多万元新建了面积达203亩的省重点技校兴宁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充分依托技工学校,建立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人数都达5000人以上。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镇(街道)村合作,积极开展校内办班培训和送教到镇、到村、到企业,开设维修电工、摩托装配、裁缝等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总数的69.9%。

兴宁市利用广州市对口帮扶该市的优势,与广州市南方人才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在该市举行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并与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零配件、康师傅等大型企业建立用工关系,组织实施就业转移。此外,积极做好为梅州高新开发区和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输送员工工作。仅今年,全市就组织举办各类招聘会60多场次,组织进场招聘企业492家,提供岗位19110个。(钟华柱 张群洁 陈凯荣)

大埔县

○ 与10多家规模陶瓷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 校企合作、校镇合作、校村合作、送教上门、流动教学

○ 针对该县支柱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培训转移

近年来,大埔县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走出了一条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新路子。2008年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9790人,经考试鉴定合格有16095人,其中陶瓷工艺184人,农艺工6574人,培训后就业12081人,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大埔县评估认定了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县级综合培训基地。2011年县财政再投入资金42.67万元购置教学设备,为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县技工学校、田家炳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分别与大埔县宝丰陶瓷有限公司等10多家规模陶瓷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埔县充分利用县、镇、村三级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该县围绕建设陶瓷产业基地、电力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精致高效农业基地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校企合作、校镇合作、校村合作、送教上门和流动教学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实用有效的培训。在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抓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培训,针对该县支柱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的产业布局,加大对陶瓷工艺、农艺工品牌培训力度,对陶瓷主产区的劳动力开展陶瓷工艺技能培训,对茶叶种植区和烤烟种植区的劳动力重点开展茶叶生产和烤烟的适应性就业培训,对蜜柚等水果种植地区的劳动力开展系统的种植技术、修剪技术、水果深加工技术等农艺专业培训。(丘佳纳)

新丰县

○ “百村千户万民”技能培训工程

○ 与珠三角多间技校联合开展培训

○ 与珠三角企业合作建立“定单”式培训

新丰县目前逐步形成以县劳动力市场为主体,镇(街)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和社区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为推动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提供坚强保障。2011年,该县培训农民达1799人。

2009年以来,新丰县按《新丰县“百村千户万民”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依托韶关市交通技工学校、粤北技工学校、县蓝翔职业培训学校、县职业中学,采用送教到厂、镇(村)的方式,深入镇(村)、工厂积极组织符合培训年龄段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外省农民工等开展技能培训。

新丰县分别与广州市白云职业技术学院、东莞市南博职业技术学院、粤北技工学校、韶关市交通技工学校等技校签订了联合开展培训的合作协议,采取送教上门、委托培训、推荐就业等形式,在该县建立教学培训基地。另外,还加强与珠三角企业的合作,建立比较稳定的“定单”式培训,通过广州黄埔港务公司、船务公司和广州电信局守信物业有限公司等劳务输出基地,积极开展对口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潘启旋?吕继新)

猜你喜欢

老区劳动力技能
高级技能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