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反恐“越反越恐”怪圈成因
2012-04-29杨恕朱永彪
杨恕 朱永彪
“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但在反恐取得成绩的同时,恐怖主义活动却有增无减。2011年全球发生了近三百次恐怖袭击,造成了近万人伤亡。反恐似乎已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恐怖主义存在的长期性
应当承认,作为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恐怖主义不会在短期内被根除。因为恐怖主义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心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原因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消减。如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依然未得到改观,各种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文化差异与冲突问题更未见减弱,民族、部族、宗教、教派冲突也没有减少。
此外,由于恐怖主义攻击成本较低,而被袭击对象,哪怕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有着致命的脆弱之处,这使得恐怖攻击往往能够成功,且能取得较大的影响。正因为此,对于一些恐怖势力来说,恐怖主义永远具有吸引力。
现有的恐怖势力依然强大
虽然本·拉登被美国击毙了,但10年前存在的恐怖组织现在依然存在,且增加了不少新的恐怖组织。尽管一些恐怖分子被依法处置,但还有大批恐怖分子逍遥法外。据估计,从“基地”组织成立至今,仅在“基地”接受过培训的人已超过3万名,被捕、被击毙的只是一小部分。
恐怖势力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的恐怖分子正在成长,尤其是无组织的恐怖分子,近年来屡屡出现。此外,恐怖组织近几年的招募活动吸引到越来越多在西方土生土长的激进分子。显然,招募那些有西方护照,受教育水平较高,可以方便地进出不同国家的青年骨干,对恐怖组织开展活动是更加便利的。近年来在西方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越来越本地化已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本·拉登虽被打死,但最多只能算是一场持久战的阶段性胜利。“基地”组织不仅早已实现了网络化,而且更加意识形态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杀死本·拉登不会给其组织造成致命打击,基本不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而在一定意义上,没有首脑的组织,或领袖被神化的组织,更具破坏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恐失误
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重单边,轻多边,由此导致国际合作有限。尽管国际社会在合作反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远未达到预期目标。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技术性的之外,主要还在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如,早在阿富汗战争初期,塔利班就提出过和谈愿望,卡尔扎伊也向塔利班高层作出了保证其安全的承诺,但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此却横加指责,甚至威胁卡尔扎伊政权,因此错过了和谈的最佳时期。目前西方又支持卡尔扎伊政权与塔利班实行政治和解,却很难再找到类似的机会了。
此外,过度依赖高技术不利于反恐。事实证明,科技手段对反恐有极大的帮助,但却不是反恐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些特殊地区和场合,高技术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如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广袤山区,成了恐怖组织活跃的天堂。美军的精确打击、无人机攻击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10年来也未能利用这一手段根除“基地”等组织。虽然本·拉登几乎是被一种网络游戏的方式击毙了,但美国却没有能力依靠同样的手段打击所有隐藏在山区的恐怖分子。
民主与自由不是恐怖主义的解药
相当一部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认为“民主”与“自由”是应对极端主义思潮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伊斯兰地区实现了民主化,极端主义思潮就将得到化解。当前,尽管奥巴马改变了以往美国政府的策略,降低了“自由行动”的调门,但私底下仍在不断地接触中东国家的“改革派人士”,向其提供秘密援助。事实上,这种想法与认为单纯的军事手段就能解决恐怖主义的思路一样是错误的,甚至这种错误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比如,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虽然将“美国式民主”带给了伊拉克人,但伊拉克一直是受恐怖袭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教派、民族冲突一直未得到妥善处理。所谓的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觉醒运动”,其实质也不过是以暴制暴,其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美军从伊拉克实现了撤军,但频繁的恐怖活动却留给了伊拉克人。
事实证明,美国把反恐与输出价值观捆绑在一起,借反恐战争推销“美国式民主”,这样目标多重的反恐战争,只能以失败或“体面”的“负责任”的撤军收场。
美国制造的敌人比它杀死的更多
尽管美国在反恐战场上击毙了许多恐怖分子,但美国制造的仇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如美军在阿富汗制造的虐尸、虐囚丑闻,以及随意进入普通民众家中搜查,甚至随意进入女性的房间,都招致了仇恨。美军的误炸和误袭更造成了大量的阿富汗平民伤亡,这一数字直到最近两年才有所降低。如此种种行径,导致不少阿富汗人加入塔利班等组织。所以说,美军消灭的敌人和它制造的敌人几乎一样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反恐的胜利只能是奢谈。
此外,美国国内对穆斯林的偏见也随处可见,这正中恐怖分子的下怀并被他们利用。如美国牧师焚烧《古兰经》的行为,曾在阿富汗引起了激烈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并引发了暴力冲突。
反恐执行双重标准问题严重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一直持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危害其利益的恐怖组织,甚至被怀疑从事资助恐怖活动的组织、公司使用各种手段大加打压、制裁,并在一些地区非法设立监狱,对相关嫌犯滥用刑罚;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的反恐活动尤其是非盟友国家的反恐活动,以“人权”等为借口动辄横加指责,进行种种干扰,甚至对相关组织采取支持、暧昧态度,如其对“东突”势力、“车臣”势力等的态度就说明了这一点。
个人极端主义的危害日益严重
挪威枪击案是个人极端主义危害日益严重的重要标志。血案发生后,西方不少人曾在第一时间认为凶手可能来自利比亚或“基地”组织,但事后却发现这只是“一个人的恐怖主义”,而且与传统的恐怖势力无关。 挪威枪击案的制造者布雷维克,除了对执政的工党具有强烈仇恨,以及偏执地渴望引起世人关注之外,还希望将境内的移民全部驱逐出境,其心底的种族极端主义思想与屠杀行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像布雷维克这样的极端主义者的数量在增加,有着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如在挪威,有超过20%的选民支持具有反移民色彩的极右翼政党。应该指出,西欧、美国都不乏以政治极端主义为基础的恐怖组织和活动的历史,挪威的例子预示着什么,还需要认真研究。在经济不景气的刺激下,个人极端主义、政治极端主义都有可能引发更多的恐怖活动。
恐怖主义势力的谋略、组织能力及执行力不容低估
“9·11”事件已经告诉我们,恐怖主义势力具有较强的战略谋划能力与强大的执行能力。与恐怖主义的斗争历史也告诉我们,低估恐怖主义势力的谋略、组织能力及执行力,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吉尔吉斯斯坦骚乱中,有极端组织的身影,但它并没有刻意地显露出来。在“阿拉伯之春”中,有迹象表明,各种极端势力也参与其中,但它也没有刻意的表现。这样的平静,正是让人担忧之处。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些势力在谋划些什么,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混乱的秩序、大量流散的武器、失控的地下资金、极端的政治诉求,一定会导致更多的暴力、恐怖活动。
总之,恐怖主义短期内不会消失,其活动的频度和强度也不会有明显变化,从这一点说,“越反越恐”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同时应该看到,9·11那样的恐怖事件和“基地”那样的恐怖组织没有再出现,这说明,国际反恐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是有效果的,必须坚持下去,但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加以改变。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责编/马静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