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传承中的谨慎尝新
2012-04-29叶骅
叶骅
为备战于7月在苏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节,上海昆剧团年度力作新编历史剧《景阳钟变》于6月15日在人民大舞台接受了的观众检验。当下的昆曲,新编戏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很幸运,我们没有看到一部“雷剧”,也没有发现太多的“幺蛾子”,我们看到的是上昆人一次传承中的谨慎尝新。
老戏新探统一性下的“留、舍、改、加”
导演谢平安把《景阳钟变》定义为“老戏新探”。《景阳钟变》的基础是传统戏《铁冠图》。《铁冠图》流传下来的折子就有18个,如全部上演,在当下环境下几乎没有可能。那怎样对待这些经典折子,老戏如何新探?
无论是导演还是制作人都认为《撞钟》、《分宫》是《景阳钟变》的核心,是整出戏的一个出发点。《撞钟》体现了崇祯帝与“国”的关系;而《分宫》则体现了崇祯帝与“家”的关系,前者凄清,后者惨烈。这众叛亲离、国破家亡的情节最能体现崇祯个人命运与整个历史演变的悲剧性,它与《景阳钟变》一剧的主旨非常吻合。所以这两个折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另外,说起《撞钟》、《分宫》,不能不提上昆的老艺术家蔡正仁。1989年,蔡正仁曾以此剧轰动梨园内外。而这出戏因为唱做繁重,难度很高,多年来一直没有人再演。2008年,蔡正仁在上海昆剧团的“老艺术家传承专场”系列中再次上演了《撞钟》、《分宫》。如今作为《景阳钟变》的艺术顾问,蔡正仁把这两折的精华传授给了此次崇祯帝的扮演者黎安,在剧目创新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昆曲艺术的传承。
《刺虎》本也是《铁冠图》中一个重要的折子。该折子讲的是费贞娥刺杀李自成的故事。然而这一折却在《景阳钟变》遭到了“舍弃”。其中原因有很多(例如对李自成的历史评判问题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创作团队认为《刺虎》的情节可能会破坏《景阳钟变》的“统一性”。《景阳钟变》力图刻画的是崇祯帝的历史悲剧,如果加上刺虎的情节就会分散剧情,淡化主旨。所以编剧、导演在《景阳钟变》中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明朝内部,甚至是明朝宫廷内部的焦点上,而刻意把李自成和农民起义给淡化了。
如果说“取”、“舍”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那么“改”就更能看出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别母》、《乱箭》是《铁冠图》的重要两折。其中《乱箭》更是一出体现武生功夫的经典。然而如果按照原本来演,《景阳钟变》无疑会遇到一个难题,因为这两折的主人公周遇吉毕竟守的是代州不是京师,他的命运与崇祯帝还不是那么紧密。这次《景阳钟变》的编剧周长赋把周遇吉与镇守京师的李国贞做了一个合并,这样既节省了人物,也让《乱箭》这场武戏与崇祯帝的命运更加紧密了。
另外,《廷议》、《夜披》、《景山》这三折是新创的。从演出效果来看,《廷议》重在交待,让一场两个小时左右的演出显得脉络、视角更加清晰一些;《夜披》则丰富了周皇后这个人物;而《景山》是对崇祯帝悲剧性的一次渲染和突出,创作者们似乎想在这一折中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到些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
团队作战凸显整体优势
如今的“京昆”排新戏很难,不是被“板砖”拍死就是会唾沫淹死。所以上昆选择《景阳钟变》非常谨慎。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剧目,一来是它有《铁冠图》这个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凸显了上昆的整体优势。
纵观这两年的昆曲演出,才子佳人戏还是主流,讲究的是缠绵悱恻,婉转动人。而荡气回肠的历史剧鲜有触及。这既是昆曲本体的特性,也反映了当今昆曲各个当行发展的不平衡。然而“行当齐全”是上昆的一大优势。就《景阳钟变》而言,其中有官生、老生、闺门旦、武生、花脸、小花脸等,丰富多彩,可谓“一网打尽”。
主演黎安本已巾生、穷生见长,骨子里透出的是一股书卷气。也许是《长生殿》给其打下了基础,在《景阳钟变》中黎安在官生的演绎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他开始讲究起了气度、力度,虽然与洪钟大吕还有差距,但沉稳厚重了许多,书卷气外加了层历史感。这既离不开蔡正仁的精心指导,也离不开黎安对崇祯这个人物的深入了解。
扮演李国贞的季云峰是这次演出一个“出乎意料”的亮点。季云峰的武戏功夫好是意料之中,动作干净利落、翻腾扑跌中靠旗髯口丝毫不乱。而出人意料的是季云峰的唱,进步很大!即使在做身段动作时,他也能把一支支曲子完整唱下来,从容不迫。这在当今昆曲武生中并不多见。在彩排中,季云峰意外鼻梁骨骨折,但正式演出时他仍带伤上场,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吴双扮演的国丈周奎戏份不多,但色彩分明,吝啬油滑的人物特性令观众印象深刻;袁国良扮演的王承恩,因是太监而不挂髯口,但其刚正苍凉的演绎,从另一个层面突出了崇祯的悲剧性;而余彬饰演的周皇后为这出“男人戏”增添了一抹柔情,她唱的那段“脱布衫”,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面对着这一台的好演员,曾有人担心上昆会搞“平均主义”,而使得舞台表现力过于分散。然而无论是上昆团长史建还是《景阳钟变》的导演谢平安都不担心演员“抢戏”,他们都认为好演员即使戏份不多,但表演仍会出彩。整出戏无疑是以崇祯帝为主角,但这一台配角的出色发挥,却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崇祯帝,表现了《景阳钟变》的主旨。
情节微调舞美大动
在创排《景阳钟变》的过程中,上昆是十分谨慎的。该剧的“幕后推手”——上昆副团长谷好好一直注意着该剧思想和艺术上的“度”,在传承中的创新,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景阳钟变》早在今年3月15日就在宛平剧院内部演出一次。演出结束后,上昆立刻召开了专家的研讨会,悉心听取了各方意见。首演结束后,导演谢平安少有的两次来沪,对该剧进一步打磨加工。
比较两次演出,该剧在情节上改动不多。据谢平安的介绍,该剧的主旨上“忠孝节义”的观念被进一步淡化,而强调了“以史为鉴”的客观立场。而在情节上,《景山》这一折得到了加强。原先崇祯帝和王承恩席地而坐的那段独白经过了修改和补充,更加突出了崇祯的执迷不悟。而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原来《分宫》一折中崇祯帝的一些身段移到了《景山》一折中。《分宫》原多以折子戏的形式演出,并没有前后铺排的考虑。然而从整出戏的角度来看,《分宫》也许过于激烈,使得高潮过早,后面的戏反而淡了。如今把《分宫》的一些身段放到后面使得戏的整体性更加合理。另外,在该剧的节奏上,导演力求“当快则快”,这与传统昆曲慢条斯理的节奏略有不同。
相比情节,该剧的舞美改动颇大。在听取专家的建议后,《景阳钟变》的舞美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专家认为原本倾斜的门窗把精神理念都太“外化”了,太压抑了,所以门窗都变正了,而舞台也力求更加简洁。同时,在一些细节处也进行了加工,例如加了残缺的龙雕刻。
虽然谷好好面对创排很“谨慎”,她对于观众的反应却很“开放”。她希望大家不要谈“新”色变,但她也能接受新老观众们的各种反应和意见。她觉得新戏成功的意义也许不光在于新戏本身,更在于创作人员在其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