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演绎精彩又实效的课堂评价语
2012-04-29余建平
余建平
课堂评价语是指教师在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小学生,由于独立意识尚未形成,自我判断能力较弱,所以把教师的评价语言看得很重。在课堂中,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使用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师不管问题的难易,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只一味地强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上“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评价语充斥着学生的耳朵。久而久之,学生听了就会毫无感觉,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探究上的肤浅,进而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应该是激励学生不断开发自我、超越自我的手段。精彩、有实效的课堂评价语言,既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营造亲切、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又能鲜明地表达教师的评价信息,引发学生深思,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演绎精彩又有实效的课堂评价语,发挥其激励、促进功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真诚赞赏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
马斯洛说:“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不管是谁,肯定总是比否定更容易被人接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教育、改进与激励功能。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教师真诚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与赞赏,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情感。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志和力量。语文教师,如能深谙此道,在教学中定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效果来。
真诚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你棒,我棒,大家棒”,而是要让学生能从评价中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用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低段的朗读训练中,我们常听到老师如此真诚赞赏的语言,学生听后大受感染与激励,于是他们跃跃欲试,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响,感情一次比一次深。
真诚的评价除了真诚的赞语外,还包括真诚的目光、真心的笑容、亲切的拍抚、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甚至一颗糖果、一页书签、一张贴纸等,都能表达你对他的肯定、热爱,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令学生信心百倍,激动不已。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请同学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时,一位男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我听完他的朗读后,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真诚地赞美说:“你读得太好了,这篇文章的朗读老师也不如你。”说完,我又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继续真诚地说:“可以再为我和同学们示范朗读一遍吗?”受到赞赏的同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二次读得更有感情了。在接下来朗读儿子对父亲说“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时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有感情。因为真诚的评价此时传播了一种情感体验,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想体验成功的情感。
二、及时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及时进行正确的评价,使课堂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当学生在回答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及时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应给予鼓励和强化。比如可以问一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一点的?能把你为什么这样想告诉大家吗?”可以夸一夸:“你这个理解太独特了,连老师都没想到呢!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理解的吗?”可以引一引:“同学们已经能初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了,如果能再从字里行间深入地去体会体会,你的感触一定会更深。”可以议一议:“刚才某同学提出了一个很独特的观点,你们赞同吗?请同桌议一议。”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体会来之不易,又引发了学生对内容的进一步思考;既是对学生努力思考的回报,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一位同学在初读课文质疑时,提出了“为什么文章一会儿写五位战士,一会儿写五位壮士”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作为文章教学的主线,因为从“战士”到“壮士”体现了战士们英勇豪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我及时对他评价:“你有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真了不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战士们的语言、行动中好好去体会,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这样及时的评价语,不仅使发现问题的同学感到自豪,也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的欲望。
但有的时候,对于学生有失偏颇的回答和表现,我们也应该及时给予否定,并正确给予指导与矫正。这样,才能让讲述者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答题、解题能力;让听者充分了解讲述者的思想,并及时发现、纠正自己头脑中一些隐性的错误解答方法。切不可为了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管学生回答得如何,只有“好”“你真棒”“不错”等模糊评价语,甚至对学生的错误结论都不及时加以纠正。这样虽然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无法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特别是对于文本中一些多元解读的问题,教师更要及时采用正确的导向性评语,在尊重学生多元解读的合理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价值的取向,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教学《乌塔》一文,在“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的讨论中,当有学生说“可以学习乌塔独自外出旅游”时,我及时地作出了总结性评价:“我们向乌塔学习并不是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学习她在生活中不依赖大人,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样的评价语言给了学生明确的思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深情期待的评价——激发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种最精细的精神活动,我要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比做音乐的影响。在这种精神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会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因此,课堂评价语应是温和的,应能滋润学生的心灵,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信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切忌不顾学生的自尊,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的评价和指点只有出于真心关怀与期待,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有时学生说错了,我会鼓励地说:“说错是正常的。没关系,好好想想再说说看!”当学生因为胆小而声音轻时,我会说:“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有信心再试试吗?”“这个字念得不够好,仔细听,再跟老师念一遍一定能念好的。”这一系列充满期待的话,不仅把评价的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而且用商量问题的语气,真诚地提出老师对他的期望,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打消顾虑,积极与教师配合,主动学习、思考,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只要我们的课堂评价语是真诚、赞赏、成功的,是及时正确引导的,是深情期待学生发展的,就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使语文课堂精彩又实效,从而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