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化从“心”开始
2012-04-29汤俊文
汤俊文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校德育就是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基于“思想立校,办有灵魂的教育;高标育人,塑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教育宗旨,我们于2001年3月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围绕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具体指导,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科学、优质的道德教化。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
许多学生觉得,高中生活紧张而繁忙,要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苦闷,个人情绪的波澜起伏,等等。因此,我们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在高中三个年级开设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指导。高一年级的教育以入学适应、人际交往、情绪心理、挫折与压力应对为重点,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向高中的平稳过渡;高二年级以学习心理辅导为重点,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而高三年级则以考试心理、成才心理为指导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成才观和价值观,为踏入大学做必要的准备。
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自编了一套学生专用的心理健康教材,教材内容丰富实用,集课本、笔记本、课堂感悟于一体,且兼具收藏价值,装祯精美,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教的针对性和学的自主性。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运用,在运用中内化。教学内容着眼于同辈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指导活动做到团体活动与个人咨询,场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室外与室内,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五结合”。学生在“自我”与“他我”的碰撞中,不断进行内心对话与反省,增强自尊、自信。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不仅带给学生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更让他们锻炼了生活、学习的技能。有的学生这样形容上心理健康课的感受——如入芝兰之室。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道德教化于心理体验
针对未成年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目标,缺乏精神动力,导致产生厌学和畏难情绪,丧失奋斗精神的问题,我们采取引导体验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画像的方式,进行气质测试,初步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通过书写赞美卡片这类“优点轰炸”活动,加强学生的良好感觉;通过观看奥斯卡获奖短片和“寻找相同的树叶”等户外游戏,进一步深化“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等理念;通过开展“我的人生发展线”活动,规划人生轨迹,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为自己书写墓志铭”这样看似极端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终极思考,探寻人生定位,朝着明确的方向努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了最有力的依靠是自己,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未成年人戕害幼弱生命的恶性事件频现网络,根源在于孩子们缺乏规则意识,容易推卸责任。我们采取案例分析、实地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内省中长大成熟。运用典型的“两难案例”,将规则、责任、生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逐渐认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则的意义,建立良好的规则和责任意识;在安全教育课上,告诉学生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时如何逃生自救与承担责任;通过户外与大自然的亲近,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可贵,进而珍爱生命。
如今,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人际困扰,在亲情和友谊中建立支持系统。比如,让学生直接参与心理剧表演,解决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通过“角色互换”体验活动,掌握表达和沟通的技巧;通过观看、讨论影视作品的片段,了解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学会与老师、同学交往;通过自然而然地讲解有关青春期发育阶段的特点以及性心理的发展规律等敏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与异性交往的问题。
活动结束后,经常听到学生发出感慨:
这下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天下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
这下我相信了人的潜能原来如此巨大。
这下我懂了父母是多么爱我。
这下我想开了,原来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
高中学生普遍进入青春期,心理学上也把这一时段叫做疾风暴雨期,意为青春是一段没有航标的激流。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管学生们是否做好心理准备,他们的生命之船已经驶进这段激流。这个阶段,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还不够全面、缜密,很多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都会遇到种种迷茫、困惑与烦恼,而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就会陷入心理的困境。
为此,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针对一些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与指导。这项工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去满足一小部分学生补救性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在他们遇到危机时提供援助,而是要立足于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和抉择,协助学生获得完美的发展。
高二理科班有位男生,初中时学习成绩优异,高中以来虽然一直很努力,成绩却总是不见起色,他的挫败感越来越严重,渐渐变得沮丧、多疑。前来咨询的时候,辅导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他填写《来访者登记表》时,写字动作比较僵硬,专注但不够灵活,笔触较深,说话也谨慎迟疑,初步判断这位同学在学习中基础知识没有问题,但是在注意力的灵活性、阅读速度、答题速度、逻辑推理等方面存在困扰,也就是说他能掌握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能答题却效率太低,因而没有效能感,而又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导致他心理行为方面的种种问题。于是,辅导老师为他设计了一整套调理方案,指导他从最喜欢的物理学科入手,尝试着控制做题时间,有意识地进行提高做题速度的练习,并和他一起制订了具体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步骤。在训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进一步商讨每天的训练时间以及学科应用中比较细节的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辅导训练。后来,这位同学的成绩提升了,和同学的相处也更加融洽,变得乐观、开朗。
这仅仅是个别辅导中的一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立十多年来,每周固定三天辅导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接待学生咨询上千人次,使很多内心煎熬与失望的学生走出困境,带着阳光般的笑脸和积极的心态走进新的生活。
四、调动多方力量,展开立体德育
基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心理活动、个别咨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展开全方位的德育工作。
成立“班主任工作坊”,各年级精选高素质的优秀班主任,在学生发展中心的培训指导下,针对本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系列德育专题,开发心理主题班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成立“教师工作坊”,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使教师系统地了解学生各阶段发展特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现阶段表现,并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专题研讨,如“青春期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原因探析”“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择友标准”等课题的探讨研究,使科任教师成为德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办“家庭教养方式大讲堂”,进行专题式的培训;不定期地举办德育方面的讲座,有时邀请教育界名人演讲,有时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现身说法;同时,还积极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家长交流活动等,把家长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中,调动和发挥家长的力量。
德育,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真正地去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