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有自己的气质
2012-04-29张威
张威
印象中,我似乎一直是呼市二中的学生,从1979年在这所学校读初中开始。那时,虽然没有太多机会评价自己的学校,但二中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睿智、成熟的文人,在不经意间展示出他的魅力。
今年,我已经为之奋斗22个春秋的母校七十诞辰。七十年的历史,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气质。就是这种气质,影响了像我这样一批一批从这座校园走出的孩子,留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一个铭刻一生的标志!
从教多年,在和不同年龄段的二中校友接触过程中,总会得到这样的信息:二中的气质就是“奋斗”。几十代二中人传承的是一种“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独特精神。
受人尊重的学校,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一所优秀的学校,更应该具有民主、平等、谦和的气质。学生和学生平等,学生和老师也相对平等,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教育观点。
学校的核心是人,首先是学生,包括在校生和历年的毕业生,再有就是老师。这些人的气质又从哪里来?在我看来,学校就是那些活泼向上、精神饱满的学子;学校就是那些和蔼可亲、饱读诗书、身怀绝技的老师;学校就是那些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教辅人员。伴随着岁月的流失,人群来的来去的去,但文化却在不断积累,这样就会形成一所特质明显的学校,一个不断沉淀文化的场所。
很多家长说,呼市二中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不一样,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学生,也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除了学习上的差距在缩短,孩子的精神面貌会发生变化,说起来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用心去总结一下,变化最明显的应该只有一点,就是孩子自信了,或者说变得比以前更自信了。
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道、授业、解惑”,孰轻孰重没有争论价值,亦无必要。教师,就是要做学生的知识导游、精神导师;教师,毫无疑问,成了一所学校教育气质的传承者。工作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有这样的经验:要想让孩子学好,就要为他们创造轻松和睦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孩子有“幸福感”。每位老师都能利用自己的魅力,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或创造性的问题,一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争论,都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还能把原本枯燥的课程演绎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老师教得专业,学生学得轻松,这种和谐的氛围在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转变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标、陶冶了学习情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常听一些专家讲,最有益的教育是“对学生一生负责而非一时负责”。优质教育一定是既让学生考上理想大学,又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和谐、有个性地持续发展。一所好的学校,教师与学生总是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相反,在落寞的环境里,人就会显得死气沉沉,疲惫而倦怠。
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一处圣地。学生走进校园不是为了进入一条索取知识的狭廊,而是要走向一处追求真善美的广袤原野……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人文情怀,就是升学率再高也不会是一所成功的学校。
学校,不能缺少丰富的生活。军训、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社团活动、科技艺术节、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科普报告、爱心捐助、教学展示周、新年合唱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环保活动、画廊文化、校刊《桃蹊》等,都是呼市二中独特气质的不同体现,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再加上另一个主要阵地——儒雅、博大,不失活泼气氛的课堂教学,这些潜移默化的过程筑起了学生的精神家园。三年的高中生活造就的是一个个“基础扎实、学有特长、全面发展、个性优良、自律合作、民主和谐、有责任心、有丰富情感、有国际视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学子,他们带着二中的这些精神馈赠走进高校,走向社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成于细微。”深以为然。教育要起于细心,行于细致,强于细节。学生是教育对象,是服务对象,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惠及每一个学生”的学校才会让人铭记终生。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