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2-04-29于丽云
于丽云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個长远的发展目标提出来,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地处沿海地区的南通,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民富、村美、风气好”的发展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不平衡性、浅层性现象还比较突出,有些已经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有少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系等提出一些刍议。
一、基础教育资源要均等化
教育是基础,是一个地方发展后劲的源泉。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虽然本地的基础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乡镇教育经费的缺乏,使继续巩固和提高“普九”显得力不从心。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拨款不均衡,农村初中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是城市初中的64%,农村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70%。三是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高位走强,幼儿教育发展整体滞后,缺少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四是师资队伍建设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学科、年龄等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批年龄较大、学历专业不合格的小学教师仍在岗位,甚至还有代课教师,一些学历过关又学有专长的教师由于编制和用人制度的限制不能进来,教师人才“断层”现象明显。幼儿教师队伍中,广大农村地区民办或其他社会力量办学的幼儿园合格师资严重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一要认真落实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要着力解决部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硬件设施不全等问题,明确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指标。三是优化人才培育发展机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研究制定鼓励优秀教师去农村学校工作的激励机制,从聘任、考核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农村教师实行倾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学科、年龄等矛盾,把农村教师队伍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流动顺畅、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医疗卫生服务要科学化
建立一个群众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南通地区已经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全市共建101所乡镇卫生所,新农合参保人数520万人,参合率99.52%,基本做到“小伤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大病基本不出县”,给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要真正做到医疗卫生服务造福人民群众,惠及千家万户,还要注重“四个提高”。一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新增卫生资源应重点投向农村等薄弱环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合理设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体系,建成15min健康服务圈。三是提高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力度,力争实现每村都有一名“大学生村医”。鼓励医卫人才服务基层,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四是提高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普惠性。确保安全、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覆盖率100%,使人民群众均等享有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实惠。
三、养老服务体系要普及化
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正在加快,南通又是养生福地,是全国老龄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近23%,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23%。社会和老年人急需一个稳定、成熟的养老服务体系。据调查,农村95%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是当前日益突出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老人像城市老人一样享受到更多的养老服务资源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民生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健全农村老人养老保障体系。医保方面,对经济确实有困难的老人进行统筹安排,在尊重事实、面对实际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其基本医疗保障,逐步解决其大病统筹;新农保和高龄老人尊老金发放标准应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二是利用现有资源,如乡镇敬老院、村卫生服务站等,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配餐、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利用农村已建成的各类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给老人提供一个锻炼、学习、休闲的场所,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三是鼓励多元资金投向农村居家养老。除了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及其设施由政府负责投资,对一些选择性服务,如老人的家政服务、日托照料、配(送)餐、娱乐服务等可鼓励社会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实行产业化,解决农村居家养老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弘扬孝道文化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加大孝道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对不尽孝道、不尽赡养义务的反面典型予以道德鞭笞、曝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老养老光荣,歧视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法”的强烈氛围,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农村形成居舍相依,邻里相伴、兴趣相投、冷暖相知的养老氛围。
这三个方面,虽然只是新农村建设中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但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民生幸福指数的提高,关系到改革开放成果的普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