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12-04-29苏维刚覃凯旋莫武平蒙晓琳韦丽珍
苏维刚 覃凯旋 莫武平 蒙晓琳 韦丽珍
[摘要]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了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上升趋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新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提高了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完善了村级两委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这些工作成效的取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村级道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多年更新改造支持下,村村通公路的设想已经基本实现。较大一部份的村委还修通了水泥道路或柏油马路,实现了八、九十年代要致富先修路的愿望,解决了农村人口出行难的问题;在许多村庄还实现了硬化道路到家门,极大地方便了村民日常劳动生产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使用。
第二、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农村沼气建设和旧厕改造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解决了农村生活燃料长年依靠林柴的问题和毁林现象。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旧厕改造工程使得农村卫生状况得到良好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封山育林、绿水青山的景象在许多地方得到重现。
第三、各地实施的乡村电网改造工程,消除了村寨火灾隐患,规范了电网线路布置,美化了村容、村貌环境。
第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项目实施,对村级乡村风貌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许多农村农舍建设陈旧、比较凌乱,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旧村改造》等项目,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建设得以重新规划和设置,整合了乡村宅基地的统一规划,许多规划整齐、设施齐全、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呈现在我们眼前。
第五、农业机械化生产在农村得到普遍使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渐加快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生产在农村得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新型实用的农业生产器具正逐步走入千家万户。农村肩挑身背、牛犁人耕的现象逐步淡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第六、农村基层村级两委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日趋完善。经过这几年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村级两委组织的办公地点、办公条件得到较好的落实和改善,人员配备齐全,人员水平和素质相对较高,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级两委成员待遇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得到良好的提高和改善,两委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对提高;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惠及普通农友。
第七、乡村民俗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得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日趋推进,新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城市老板和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回村投资,建成了各式各样的乡村民俗休闲观光农庄,节假日城里人走出喧闹的市区,进入宁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透着泥土气息的乡村民俗休闲山庄旅游度假,成了现代休闲的一道靓丽风景,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村视野、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考
经过党中央、国务院“十一五”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项“三农”惠民政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地都呈现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对进一步的推广实施树立了典型和榜样。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该项工作的普及,涉及到960万km2的八亿农民兄弟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和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充分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并予以完善。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开展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宣传引导社会全员参与,侧重采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扶持农业、财政帮贫扶困、知名人士出谋献策、农村自主筹资出力等措施,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不能牺牲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我们已经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失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无从谈起;三项效益中,只有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才会有持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原始水源林的保护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们必须予以保护。
第三、严格守住十八亿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提首先是切实保障全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要保障农业的生产发展首先是保障基本农田的既有面积;然后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态、名、特、优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用商业化的市场经济运作搞活农产品产、供、销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持续稳定发展,要依靠稳定和占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支撑。要培育一批良好的农业产业作为发展基础,没有好的农业产业作为支撑和发展好产业规模生产,就很难实现持续富民的愿望,政府的支持要以实现“造血”功能为主,而不是简单的“输血”;这样才能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持续发展的自身能力。
第五、建立和完善村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村级管理自治制度》、《村级两委议事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集体收入分配制度》等等。规范的制度管理可以推进民主管理的进程,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管理民主”的要求。
第六、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对帮扶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诸多方面,只有发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持续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部队、社团、科研院所、学校等部门的智囊团作用,与新农村进行联手共建,结对帮扶,从产业发展规划、农业技术指导、农民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和有力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才能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小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是实现小康社会主要构成部分,我们只有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巩固完善工作成果,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的社会事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北京.2006(2)
[2] 黄启健.联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广西农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