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的资深报人
2012-04-29陈兴来,李花
陈兴来,李花
摘要:作为在上海出版的唯一美报——《大美晚报》供职最久的主笔、总编,高尔德(Randall Chase Gould)(1895-1975)在其长达45年的新闻从业期间,身兼数职。而在中国尤其是《大美晚报》近二十年的新闻编辑生涯中,高尔德所表现出的杰出编辑才能与管理才能,使该报迅速步入上海报业佼佼者之列。此外,他对新闻专业主义“执拗”般的坚守,也备受关注。
关键词:高尔德;《大美晚报》;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43-02
一个因坚持揭露报道得罪美使而“被禁入使馆参加新闻会议”的联合通信社驻京代表;一个曾经因“鲜明地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被汪伪上海市长列入驱逐名单的国宣处“预定的联络对象”;一个多次光荣登上日伪“死刑名单”并被勒令限期出境的资深报人;一个得到蒋介石面告并对“中国是要实行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充满期望的美国编辑;而正是这样一个在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国通,却成了新中国成立前著名劳资事件的主角。
一、离开家乡,奔赴东亚
1923年5月,兰德尔?蔡斯?高尔德离开家乡,到日本东京担任《日本时报》编辑一职。次年,被调至北京任英文《北京日报》副编辑,兼美国合众社驻北京通讯员。后又受聘为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特约记者。据1927年9月23日的《申报》记载,高尔德在北京任职期间,也是“执拗”出了名的。其前密勒“在麻省政治举校演说中国时局问题”时,对于“驻华美使马慕瑞氏”等外交代表“显图破坏美国政策,阻挠国务院所欲取之方针”,不按照“维持‘中国之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原则进行了强烈抨击。随后,“美国联合通信社曾拍一电至中国,谓国务院巳训令马使勿参加列强之哀的美敦”。而彼时任英文《北京导报》主笔的高尔德得此电讯,觉其关系重大,“以电话讯美使馆参议玛由氏”。玛氏愕然,“请其勿勿揭载,以免使馆受窘”[1]。他的执拗得罪马使,堂堂联合通信社驻京代表竟被禁入使馆参加新闻会议。
二、缘定上海,走进《大美晚报》
1928年,高尔德“事先几乎毫不知情”地被调任为合众社驻上海经理。1929年4月16日美商在华第一份英文日报《大美晚报》在上海创刊。1931年,有“远东保险王”之称的美商友邦保险公司董事长C.V.史带,接管了英文报刊《大美晚报》。同年,开始供职于英文《大美晚报》,后于1936年任该报总编辑。次年,成为《大美晚报》中文版总编辑。这位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报人有着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的信念和胸怀。1928年3月21日,他在写给远在莫斯科的宋庆龄的信件中曾详尽描述了这段经历。信里他可谓无话不谈,当谈到信仰话题时,他对宋庆龄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我们这些对你的事业怀有兴趣和信念的很多人来说,你惊人的理想主义无疑是高举的火炬。”在他看来,对于像他这种不受任何纲领的约束,因此比起那些乐于固守某种明确计划的人更易招致失望的人来说,“上帝特别有必要偶尔造就出像你(宋)这样的人来。”在他眼里,宋庆龄“言行一致”,“受到人们特殊的信赖”,而这一切的信赖都源于“你(宋)用及其无私的方式做出了惊人的成就,使得我们中有些人明白了在这个看来是疯狂的邪恶的世界里还存在着明智和仁慈。[2]”
针对早期埃德加?斯诺以《上海的美国人》为题,对来华外国人丑恶嘴脸的无情鞭笞,高尔德并不像其他外侨那样倍感受伤与失望,而是“认为埃德加是有点儿无情和幼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使我们这个罪恶、贪婪和残忍的城市基本上恢复了正常。[3]”比起虚伪,他更倾向于实话实说。除了坚定的新闻专业主义信念,他面对日本侵略者在华的卑鄙行径所表现出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32年,日本人在上海对中国人展开大屠杀,《大美晚报》赫然以《辜负信任的人滚出中国》发表一篇言辞激烈的评论。面对日方“报道态度太强硬”的质问,高尔德不卑不亢:“我们只是按照原则办事。”
三、战事催逼,被迫返国
1937年,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高尔德直接表明立场,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入侵,并利用《大美晚报》对淞沪抗战进行及时报道,谴责日军的侵略罪行,支持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入侵。上海沦为“孤岛”后,尽管上海租界已陷入安全毫无保障的时期,高尔德仍不避风险,大言炎炎做反日论调,始终坚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态度,刊发大量有关报道和评论,鼓舞了当时沦陷区上海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面对日方危言恫吓,他只是出入携手枪自卫,并不为日方威胁所动。日本侵略者视其为“眼中钉”,甚至卑鄙凶残地袭击报社与暗杀记者。1940年7月14日,在日本当局的指使下,南京汪伪“国民政府”训令伪上海市政府,与各外国驻沪有关机关交涉,驱逐上海租界中新闻报业的七名西方著名人士[5]离开中国。“以外国身份而参加颠覆国民政府之阴谋,并公然为破坏国民政府之言论行动……日夜造谣生事,以期危害民国……为中国法律之所不容”,令伪上海市长“迅即与各国驻沪关系当局交涉,对此等分子严定限期勒令出境”。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迫于环境的日益险恶,高尔德不得不返美。
四、重返中国,勇求生存
1943年1月1日,《大美晚报》在美国创刊纽约版,办事处设在史带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公司。同年,出于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高尔德重返中国,并于10月份到重庆视察。1943年11月1日,纽约时报上一篇文章《美国报纸驻扎重庆 大美晚报将于重庆继续出版直至上海解放》称,“高尔德编辑出版了自由中国的第一份美国报纸,英文《大美晚报》重庆版,一份人工排版的小报式的八版周报。[4]”正是在英文《自由西报》的印刷支持下,他的新闻事业在自由中国得以开展。在此期间,高尔德多次接触到蒋介石,并曾得其面告:“中国要采用的是多党民主制。”在高尔德看来,这个卓识是完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形,是完全正确的。中国政治的光明前途,必然是建立于全国各阶层共同参加努力的真正全民的民主政治[5]。然而,在遭遇一系列新闻检查制度后,高尔德对自由民主的向往,遂转变成对国民党的极度不满,终致《大美晚报》于1945年6月25日再度停刊。
五、战后回沪,重振报馆
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诸多外企、外报返回中国,重整旗鼓,高尔德也在其列。1945年冬,英文《大美晚报》得以重见天日,日出两大张。但介于上海出现的独立的中国力量,高尔德调整了报纸的编辑方针“对有关美国商情消息报道迅速翔实,广告也以美商为主。对当时中国如火如荼的反内战、反独裁群众运动只作简单报道,不加评论”[6]。即便如此,面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这位“执拗”的报人还是数次将国民党诸多问题揭于报端,痛心失望溢于言表。
六、遭遇尴尬,黯然离华
1949年5月,共产党接管了上海。面对共产主义运动所凸显的新兴力量,高尔德没有做好思想准备。6月10日,由于转载《字林西报》的不实新闻“吴淞口恐已被布置水雷”,高尔德被上海市军管会责问。随后发生了著名的劳资纠纷——高尔德事件。共产党的一系列问责惩处措施,使昔日任劳任怨的工人体会到了翻身当主人的喜悦与信心。6月中旬,该报社职工要求把工资底薪由货币折合为食米,以便在通货严重膨胀的情况下维持生活。高尔德对此表示拒绝,并就此写了一篇报道。然而该报道遭遇职工的拒印,高尔德悍然宣布关闭报社。据《纽约时报》的报道《上海工人挟持美编辑 意图迫其重版报刊》称“上海大美晚报编辑高尔德与该报纸工人之间的‘冷战再度升级。[7]”7月1日,高尔德及其妻殴打试图入其寓所索取欠薪的职工代表,被军管会勒令公开道歉[8]。对于致歉这一焦点,《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新华社上海六日电……(高尔德)亲笔写出道歉启事,于三日刊载解放日报及英文字林西报,并于四日上午亲自向受伤工人当面道歉。高尔德道歉启事全文如下:“高尔德道歉启事:七月一日大美晚报的工人到我的寓所来协议工资事宜,我打伤了四个工人,现在我谨向受伤工人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样事件。”
同时期,《纽约时报》对此事件也颇为重视。7月5日的《美编辑于上海公开致歉》称“所属美国的大美晚报的高尔德编辑依从共产党的命令,并向包围他寓所与其扭打中受伤的工人致歉。”7月6日,《上海工人接受美编辑道歉》称“美国在上海的报纸《大美晚报》编辑高尔德,就周五早上发生在其自家公寓入口处的扭打事件中对几名工人造成的轻伤口头致歉。”7月27日,《驻沪美编辑再被挟持 工人力迫高尔德付薪直至停刊》称“美大美晚报编辑高尔德试图停刊招致新危机,工人齐聚办公室将其控制,并强制其遵守军事管制委员会的裁定,不管报馆关闭与否,都要付清工资。”7月28日,《工人挟持美人》的专电,再次对此事进行追踪,“上海27日电,美国在沪大美晚报编辑高尔德,已经被监禁达两日,工人只配给不至于饿死的食物。”至此,饱受挫败感的高尔德离意已决,著名的劳资事件以其黯然回国而收场。
1979年10月26日,《纽约时报》上《驻华编辑兰德尔?高尔德逝世 享年81岁》的文章,则为这位“于上世纪20年代驻华,在沪经营报纸至1949年,有着45年从业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划上了句号。据了解,10月25日,兰德尔?高尔德系枪杀了重病在床的妻子之后,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辉煌而又“执拗”的一生。
新时期重看其人,要辩证要全面。如马光仁先生所言,以史带人“评介人物,力求从当时当地的事实出发,作恰如其分的记载,不因其以后高升而拔高,也不因其以后变坏或犯了错误而贬低”。或许可以说,高尔德的“执拗”,于新闻是公正,于自己则是坚守。
参考文献:
[1] 任白涛.综合新闻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2]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编译.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之兰德尔?古尔德致宋庆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 (美)约翰?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 Chunking Has U.S.Paper,Shanghai Post and Mercury on Job There Till Shanghai Is Free[N].The New York Times,November 1,1943.
[5] 邹韬奋.韬奋全集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 外文报纸[OL].上海新闻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 2247/node4598/node79769/node79780/userobject1ai104418.html, 2011-05-06.
[7] Walter Sullivan.Employees in Shanghai Hold U.S.Editor In Move to Force Him to Reopen Paper[N].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July 02,1949.
[8]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论丛新的视野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三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