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因素对冲的中国前景
2012-04-29贾康
贾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向前看,在仍可“大有作为”的同时,已有若干不利因素的表现:(1)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进入消减过程;(2)与抚养比、老龄化相关的“人口红利”将在今后十多年至二十年内消失殆尽;(3)经济增长受到的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和分配关系、财产关系矛盾制约正在凸显;(4)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阻碍和不同意见困扰,步履维艰;(5)社会问题、民众不满意的积累与缓解矛盾的努力,实际已形成一种“赛跑”,哪种力量跑在前面,成为决定全局的关键。
面对今后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在看到一系列会使中国潜在增长率下滑的因素的同时,还应积极研讨若干有可能使中国持续增长、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这两大方面因素的实际消长与对冲结果,将决定中国的未来——是落入、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表现形式上,今后二十年经济年均增速的有所回落,如为柔性、比较有限的,即应看作是正常、合意或可接受的状况,只要其发生在增长质量提高和保持社会和谐的同时,这种比前三十年稍低些的增长,也就是所谓“又好又快”的增长。
客观分析,今后二十年间,中国经济的支撑因素至少应包括:
(1)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弥合二元经济必然释放的巨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市场化全球化环境中其所拉动、以经济交易手段所实现的国内与全球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供给。
(2)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多种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杠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模式所形成的潜力释放与资源环境矛盾制约的相对缓解。这方面的空间显然是巨大的。
(3)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利用“后发优势”和创新活力所形成的“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乘数效应,支持节能降耗、扩展市场、提振消费、集约投资,来助长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增进社会公众的实惠与福利。这方面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4)在“顶层设计”下实质性地深化配套改革,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配套改革红利”。通过资源配置机制从企业股份制的市场主体建设功能、消除过度垄断的统一市场功能、财政分税制、金融市场健全等等方面兴利除弊的体制功能,提升到宏观综合效益与微观直接效益的更优结合状态,并且纳入更为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财产配置、资源开发的制度规则作用,化解种种人际关系的矛盾,来增进社会和谐程度和提高总体的发展质量与水平——这里还应包括走向民主法治的公共权力体系的现代文明水平,以及国民素质和“公民社会”概念下的社会自组织水平的提高及其重大的正面效应。
(5)在攻坚克难的配套改革中,决策主体、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更为有效的互动,通过不同利益集团在“共和”概念下的良性博弈,寻求最大公约数,这方面显然具有目前尚发掘远远不够的巨大空间。充分利用这种空间,也就是化解矛盾以提升和谐度、可持续性和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十分值得努力争取的一种“社会管理红利”。
总的看,今后某些制约因素仍是中国无法选择的,如资源制约、国际竞争中的不确定性;而另一些因素则是中国自己可选择的,如配套改革红利和社会建设管理红利。最可选择的关键变量是化解阻力而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体制改革。只要上述两种对冲因素的所谓“两只老虎”赛跑中,改革这只老虎跑在前面,未来二十年应有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会变成中国大地上的现实!这当然是中国应当积极争取的前景,同时也是一种中国为全人类作出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