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20”寻找地球的绿色方向
2012-04-29黄蓉
黄蓉
2012年会被怎样铭记?如果说,欧债危机是一些国家寅吃卯粮、透支消费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危机则是人类透支地球环境的结果。上半年,人们一直在为纠正前一个错误而努力;而现在,纠正后一个错误的时刻也已来临,它注定为这一年打下新的烙印。
6月20日至22日,来自约100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至少5万名各领域代表参与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里约+20”峰会。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为减少贫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温家宝出席可持续发展大会 提出三点建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于当地时间6月2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原则立场,并就推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温家宝说,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永续发展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一个绿色繁荣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贫困和愚昧,没有歧视和压迫,没有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人为破坏,而是达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的平衡和谐,让现代文明成果惠及全人类、泽被子孙后代。”
为此温家宝就推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我们既要勇于承担保护地球的共同责任,又要正视各国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的客观现实,继续发扬伙伴精神,坚持里约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确保在这一过程中各国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
他说,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把消除贫困放在优先位置。发达国家要践行承诺,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对全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应当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模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绿色经济方兴未艾。但绿色经济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应当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各国自主决定绿色经济转型的路径和进程。
温家宝说,发展绿色经济要注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注重发展科技、教育,开发绿色技术,创新技术转让模式;注重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绿色转型的成本和风险;注重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开拓绿色产品市场;注重互利共赢,“不以绿色经济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有效途径。”
三是应当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凝聚共识,增进互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领导作用,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提高指导、协调、执行能力,以更好地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这三大支柱,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实际困难。建立包括相关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新型伙伴关系。
同时,他指出,应当提出具有导向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既明确今后奋斗的方向,又不限制各国的发展空间。“中国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做出贡献就越大。”
温家宝宣布,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信托基金捐款600万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项目和活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训加强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等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向有关国家援助自动气象观测站、高空观测雷达站设施和森林保护设备;基于各国开展的地方试点经验,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安排2亿元人民币开展为期3年的国际合作,帮助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
沙祖康:两大阵营博弈“绿色经济”
早在“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一个月之前,就大会成果文件的谈判已拉开帷幕。4月23日至5月4日,成果文件草案的第二轮非正式谈判在纽约开锣,该谈判一直持续至今。
事实上,地球未来的讨论,联合国已经召开过两次峰会。20年前、1992年的里约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40年前、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我们纸面上的文件已经很多了,现在要的是重申和落实。”联合国“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4月26日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里约会议是联合国历史上就全球发展问题举行的规模空前的大会,136个国家首脑与会,5万至6万人齐聚巴西里约热内卢。沙祖康介绍说,里约的任务是要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重申承诺”,处理“绿色经济”和“机制问题”。
就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争论,南北阵营的对抗还是很激烈。不过,65岁的职业外交官沙祖康说,“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团结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分裂”。
就南北两大阵营的议题博弈,沙祖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里约峰会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沙祖康:这次“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里约+20”。根据联合国的决议,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就是“重申承诺”,重申20年前所作出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内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综合考虑才是持续发展。20年前大家只作出了承诺,重申当年的承诺,就要回顾一下2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成绩在哪里,缺点在哪里。20年来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要明确和寻求解决20年来所产生的新挑战和问题。
会议有两个主题,一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框架下的绿色经济,简称“绿色经济”。因为绿色经济的概念和观点主要是发达国家提出来的,那么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有怀疑、有疑虑、有担心:绿色经济到底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绿色经济”来取代“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必须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和消除贫困框架下的。
(发达国家)吃饱喝足穿暖了,汽车开着、到处玩乐,现在要搞绿色经济。(发展中国家)还要消除贫困,要持续发展。所以“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框架下的路径”的表述,是发展中国家加的。
第二个主题是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一个机制。欧盟提议,把环境署升格成为环境专门机构。所以发展中国家加了一句话,叫“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不能发达国家要加强环保署,大家都要加强。
里约就是要解决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重申承诺”,处理“绿色经济”和“机制问题”。
记者:您之前对新华社说,现在必须有一套很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将纸面上的东西转化为现实行动,这是“里约+20”的主要任务。问题是如何转化?通过制定量化的、进行评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吗?
沙祖康:对,这是一个重要的建议。我们纸面上东西很多了,我们有260多页的一个“21世纪发展议程”和《里约宣言》,我们在约翰内斯堡制定了近百页的“执行计划”。我们不需要很多的文件了。
我们认为应该制定一个路线图实现我们20年前所作出的承诺。在这种背景下,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三国他们提出来要有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基于“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到期,那么要研究和讨论制定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以后的发展议程,或者叫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
这里很大的差别在于,它不叫2015年后的千年发展目标,是2015年以后的发展议程,这个发展议程必须是持续发展。
这个问题当然还比较复杂,因为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一样,要在全球范围内定出一个目标。比如说假设到2030年,全世界应该消除贫困。换句话说就是人均收入不到2美元以上的人类群体应该消失。而千年发展目标是15年以后生活贫困的人口消除一半。
记者: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置有没有共识?
沙祖康:经过讨论必须包括的内容有以下七项,就业问题(包容性社会的建设);能源问题;水问题;海洋问题(海洋渔业的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粮食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化建设问题;抗震救灾问题;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问题。
比如说农业中的土地退化问题:到2050年地球90亿人口,但资源在萎缩、削减。怎么办,当然要靠科技;但是光靠科技总还有一个物质基础。
按照现在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再过两三代,我们需要五个地球。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一直采取不可持续生产和生活方式。可是穷的(发展中国家)地区连饭都吃不饱。
这里有一个公正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发达国家应该带头在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活方式上采取行动,同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记者:鉴于现在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艰难进展,气候变化问题是否会成为里约会议的焦点?
沙祖康:气候变化问题不是发展中国家破坏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还没起步,根本没有时间去排放,发达国家已经把可排放的空间用完了。这些事情20年前的里约地球峰会上的“20条原则”中,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白纸黑字;另外还写着“谁污染谁赔偿”原则;还有发达国家必须带头采取减排的行动。
关于里约原则是否有效,也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发达国家说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起来了,应该承担和发达国家同样的责任,发达国家现在也出现了金融危机。
但是发达国家忘了金融危机谁造成的。发达国家搞过度的投机造成的灾难,伤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现在借口要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承担这种灾难的责任,这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印度提出来公正问题,“南北”的对抗依旧很激烈。
记者:您还提到机制机构的协调问题,包括全球地区政府还有联合国,现在对这个机构有一个设想吗?
沙祖康:机构问题是历史造成的,支离破碎、比较分散。比如联合国建立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时创立“生活多样化公约”,也达成了所谓“防止沙漠化公约”。这三者之间,缔约国国家的成员不一样,管理体制也不一样。关键问题是没法整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移民组织,还有国际气象组织,能变成一个吗?不可能的。
问题是加强他们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是可能的。因此20年前我们就提出来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整合、落实、协调。
20年以前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现在建议建立类似于人权理事会那样的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增加权威性。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向这个理事会报告,每个国家自愿的来做,自愿的进行报告,通过报告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团结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分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相聚里约 心思各异
你对“里约+20”会议的期待是什么?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回答不尽相同,但是普遍认为会议前景不容乐观。巴西负责里约事务的参议员说,一大批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缺席“里约+20”,参会的元首仅有70多位,远不及1992年和2002年的两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也无法和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相比。会议开幕前,发达国家中只有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确认参会,其目的是作为新领导人来“秀”形象。
发达国家对“里约+20”峰会态度消极,其背后的原因有多重:一是民众对环保热情不断下降。前不久,美国皮尤中心关于“当涉及到气候和环境保护时,联邦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的公众问卷调查中,支持强化环保措施的占50%,支持不变的为29%,反对的竟达到19%。在民众环保支持力度走低的情况下,“里约+20”在西方国家政府决策议程中的位置自然下降。二是西方政治家的投机主义和短视行为较为普遍。由于预期本次“里约+20”峰会无法取得突破性成果,参加可持续发展峰会可能成为政治失分或者选票毒药,因此奥巴马等领导人“避犹不及”。三是欧美都面临着财政危机,欧盟内部的危机尤为严重,西方国家领导人因此选择“回避”。
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对成本进行新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行为,同时要重视长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绿色经济,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统筹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里约+20”峰会一直积极支持。
此次进入里约中心的中国代表团,无论规模、人数和层次都是历史最高的,以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国边会是“里约+20”期间吸引人数最多、成果影响最大的活动。印度则会在未来几年里把碳排放强度下降20~25%,提高燃料效率标准,提高能源、发电效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效率,致力于包容性的绿色发展。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将积极参加“里约+20”会议,他们最大的期望是让全世界听到不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他们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其环境援助义务。
别让地球峰会徒有虚名
20年后,人类仍徘徊在原点。缺乏政治互信、缺乏有效的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缺乏果敢的政治领袖,这一切让20年的历史轮回,让本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注定“体面地”失败。
6月19日凌晨,基于三天前发布的第一稿“巴西文本”,主办国巴西再次拿出一份经过磋商的大会文本,这份文本将成为6月20日至22日各国首脑讨论的基础。大会命运最终几何,将取决于各国代表对于这份文本的接受程度。
“在这个53页的文本中,一共有283段文字,其中只有6段是以‘We are committed to……(我们承诺)开头,‘voluntary和‘voluntarily(自愿的/地)这样的字眼出现了13次,”在现场的绿色和平公共政策主管雍容对记者说道,“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和时间表,这将是一份执行力非常弱的共识。”
追溯往昔,在1992年召开的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承诺保护地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20年后,巴西再次成为世界环境日的主办国。在 “里约+20”地球峰会上,绿色经济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主题。绿色科技本身并不能带来我们亟需的变革,寻找解决气候和粮食危机的出路,各国必须放弃那些不计代价求发展的思路,尤其农业改革不仅最紧迫,也最艰巨。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本应是环境政策的一座里程碑,但实际上,全球生态问题自那以后越发严重。政府和业界都没有真正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气候变化正在快速发展,实现全速增长作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地位没有受到任何挑战。在世界各地,争夺各类资源的竞赛甚至战争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国际局势。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个方面在1992年以后发生了变化——对高效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不断增加。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新产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希望此次“里约+20”峰会可以给人类指出一条更加环保的发展道路。
密切追踪峰会的人都知晓,目前,就连绿色经济的定义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全球大多数民间团体都认为,绿色经济不过是一笔利润丰厚的生意而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对绿色经济话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看好绿色经济带来的新的投资和商业机遇,其他国家则仍然心怀疑虑,担心绿色经济或将带来环境政策掩护下的保护主义抬头。
对于如何规划绿色经济,目前存在多种观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倡议》是其中分量最重的。该组织2011年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绿色产业投资将在促进就业、节约资源、减排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份报告对所谓“南方国家”传达的主要信息便是:绿色经济是切实可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5月提出了一项名为“迈向绿色增长”的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对象是工业化国家。这份文件呼吁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鼓励各国促进科技创新,刺激环保产品需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两份报告都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并强调无碳商业和资源利用效率,但两份文件都没有从根本上挑战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思维定势,没有谈及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同时实现保护资源和减少贫困的双重目标,对于食物权、饮水权、受教育权和土地使用权等社会问题也几乎没有提及。
由此看来,绿色经济只关乎效率和生产率等商业参数,其理念并没有被放入社会与环境的规范、法律和标准中考量,权力和分配正义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意愿,人类亟需的改变只能是美好的愿景。
“里约+20”将给人类留下怎样的遗产
有人说,“里约+20”峰会将为可持续发展设目标进程;有人说,会议将弥合分歧,促进国际合作;还有人说,会议将促进环境教育和科技发展……与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相比,此次峰会的主要目的是敦促各界立即开始行动,而非产生新的协议或文件。20年前的会议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此次峰会需要的只有行动。
问题是往什么方向行动,如何行动?
“参与磋商的各方应着眼长远、把握大方向,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眼前利益,”联合国副秘书长、“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对此次大会发出了这样的期望。
可持续发展问题与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蓬勃的世界经济、和平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全球生态,是全球的利益诉求。
毫无疑问,与会各国政府会在峰会上就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达成共识。除此而外,峰会还将成为一座环境道义上的新“标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力量。
1992年环境发展大会的标杆效应便是明证。会议召开至今20年来,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几被淘汰,汽车尾气排放受到限制,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兴未艾……从“无车日”到“限塑令”再到“地球一小时”,多少计划外的环保行动在普及。生活在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彼此呼应,鼓舞人类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的勇气。
当然,必须看到,如今仍有人满口环保、可家里点的灯可能比谁都多;仍有人不愿环保出行,买棵菜都要开车前往;仍有人对环境破坏麻木不仁、听之任之……现实中各种环境问题不胜枚举,世界在叩问:人类如何把一个青山绿水的世界留给子孙?
要回答这个叩问,肩负协调利益重任的本次峰会,除了制定目标行动计划,还必须想办法鼓舞70亿人群的每个个体提高环保意识,克服人性的弱点,为了惠及后代而积极行动起来。
多一份共识,多一份互信,多一份积极的行动意识,将是本次盛会留给人类子孙的巨大无形资产所在。 “里约+20”峰会,察其言,观其行,期待一个绿色繁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