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色生香的女博士
2012-04-29
一位师妹去读博时,曾“别有用心”地群发短信说:“颤抖吧,亲们!我终于成为灭绝师太了!”这样的自嘲一半是宽解自己,一半也是为了堵住大伙儿的嘴,以免日后又生话题,“女博士”这一名号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一斑。
身在媒体,我自然知道“女大学生”、“女博士”之类的字眼在网络、报章、荧屏频频出现,并非偶然的结果,而这类隐含性别歧视色彩的新闻吸引眼球的几率较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市场决定一切,这样的状况或许还会再延续一段时间吧。
好在我见识过的人里女博士不少,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我大致有所了解,免却了“褪魅”这一繁琐而无效的过程。
朋友文曦是个聪慧的女生,她所学的专业是哲学,这个众人眼中生涩而寂寞的专业,似乎注定是那些古怪固执的老夫子们的专长,可小丫头片子文曦照样学得风生水起,硕士毕业后,又轻轻松松地和男友一道去了美国读博。一些高学历人士饱受高分低能的困扰,文曦不这样,她精于“算计”:一起打牌,她从未输过;聚会买单时,她扫一眼桌上的菜便将AA后各人该出的钱精确到角;开车去城市的某个角落,路线再复杂,她也能在第一时间指明方向,我总疑心她拿着不菲的奖学金没地儿花,顺道在脑袋里装上了google earth软件。谁说哲学专业女博士和文物一般难以接近呢?每当和文曦斗智斗勇落败,我自惭形秽之余,免不了在心下暗自嘀咕:也许西蒙·波伏娃那个“第二性”的著名论断该改改了。
我没有见过墨本人,据见过的朋友们说,这位数学专业的女博士容貌清秀,举止优雅,令人一睹而生忘尘之念。墨所学的专业,对于我这种视数字如畏途的人而言,不啻为大规模脑细胞杀伤性武器,让我意外的是,她还擅长传统书画鉴赏,喜好音乐,文字又相当清雅,在豆瓣网那个文艺青年横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路烟尘互不认账的地方,她随手写的日记,动辄就获得有识者上千数的推荐,足够说明写作的实力,奇怪的是,她似乎不太在意粉丝多少,时常把日记设为“仅朋友可见”,这种淡泊的风度,尤为难得,谁说理科女博士乏味呢?看过墨的文字和她对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的评价,立马会知道这样的说法,不过是坐井观天之语罢了。
当然,女博士的恨嫁并不纯然是虚构出来的,严冰博士就是我们时常调侃的对象之一,她芳龄二十八——这已经是前两年的统计数据了,至今未婚。表面上看,她对这样的状态耿耿于怀,不过私底下一问,豁达的社会学博士严冰老师丝毫没拿婚嫁当回事。严博士对学术没有特别执着的怨念,在她毕业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督促她完成论文是我们每天上网时的例行功课,她总能找到各种借口,例如电脑坏了,或是约谈对象放鸽子了等等,不一而足,好在一天天和导师、论文不懈的斗争中,严冰博士终于毕业了,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仿佛随她一起完成了一道极为重要的课题。
严博士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远不如她在社会活动界来得著名,她研究的是人口迁移问题,和其他坐在书斋里便可出结果的专业不同,严博士的课题需要做大量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我们总能在微博上看到她不断更换活动场地,一会儿香港,一会儿新加坡,上半夜还在新西兰开会,隔天又去了台湾,这可不是一般女生能做到的。除此之外,严博士还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遇到不平事,她就抛开手头的课题,给媒体写文章探讨事件因由,以至于她写的新闻比论文还专业,让我们这班做媒体的朋友汗颜,转而催促她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阻止她来传媒界捣乱,实在阻止不了,就拿出王牌反戈一击:“你还想不想嫁人了?”谁知道时间一长,这样的反击还能不能让久经考验的严博士退缩一二呢?
或许正是在这些聪慧、干练的朋友影响下,我才一层层褪去了所谓大男子主义的思维方式,其实无论性别、年岁、知识,还是学历,这些外在的标签并不能埋没人所共有的情感和梦想,有所追求才是最重要的,何必在乎别人称呼你“女博士”还是“男博士”呢?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