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侠,现代都市幻想的雷锋

2012-04-29尹颖尧

大学生 2012年7期
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蜘蛛侠超能力

尹颖尧

红披风、墨镜、绿军装、雷锋帽……

郑英雄穿着这身行头,奔波在现代都市的大街小巷,哪里有困难就能见到他的身影——风筝被挂上树梢、盲人无法穿过马路……

《雷锋侠》里这身打扮的郑英雄确实引人大笑,但是,看完27分钟07秒的《雷锋侠》这部短片后,很多人又一次感到,雷锋精神体现在身边的小事中。《雷锋侠》自2011年7月26日登陆网络后超级火爆,点击量已近千万。导演马史对此相当自豪,《雷锋侠》是马史给自己的毕业献礼。

采访马史时,他在新疆。2011年夏天,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马史回到了故乡新疆,拍摄纪录片《百年新疆》。

早在2009年,马史就有拍摄有关雷锋短片的计划。那时,网络上出现了“黑雷锋事件”,它对马史的震动很大,“有的人认为雷锋的照片是摆拍的,全是假的。”为了了解真相,马史搜集了很多有关雷锋的资料,确信雷锋这个人,以及他所做的事都是真的,“我了解到,当时,雷锋被发现后,有记者去采访他,希望拍些照片,便请雷锋把做过的好事再做一遍,是这样的摆拍。”

“黑雷锋事件”不但怀疑雷锋,还对雷锋精神提出了质疑,马史对此特别不理解,“有的人认为雷锋精神不值得提倡,我就觉得奇怪了。”

80后的马史对雷锋的感情很深,在他的眼里,雷锋精神是一种信仰,那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助人为乐。在生活中,马史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2007年,马史一个人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三年半,马史住地下室,靠写剧本为生,生活得很艰辛。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雷锋精神也一直体现在马史的生活中,“在车站,看到有人搬重行李,我肯定帮忙;在地铁、公交车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肯定让位……”马史认为这些小事微不足道,是人应该做的事,“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我身边的同学全是这样。”

“黑雷锋事件”对马史的人生信仰也产生了挑战,“我生活的地方和在网络上看到的东西,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不知道为什么网络上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人,他们很无聊,天天在电脑前搞这种事情,没有意思。”

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雷锋精神,马史认为是时代主旋律,值得宣传,问题是如何宣传。这一点,读导演专业的马史认为西方电影界显然做得好一点。《蜘蛛侠》、《阿甘正传》等电影巨片,传达的都是美国的主旋律,“蜘蛛侠飞到美国国旗上,他有超能力,但只去帮助别人,从没有滥用超能力谋私利。”

有了拍摄《雷锋侠》的打算,却因没有钱而无法实施。那时,马史在一家公司打工,一年后,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板时,老板被他的热情打动,慷慨解囊。

马史坦言,构思《雷锋侠》时模仿了蜘蛛侠和海扁王(电影《海扁王》主角)这两个大片中的人物。美国宣传主旋律的商业大片绝对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马史觉得身穿红披风的雷锋造型绝对能hold住眼球。从构思起,马史就把握这样的临界点:看到片子就知道是娱乐,但是,看完后不要有讽刺或纯粹搞笑的想法,“我不是在讽刺雷锋,而是在宣传雷锋精神。”

就这样,一位名叫郑英雄的年轻清洁工人成了雷锋,他看似很傻,却条件反射地做着好事,不求注意,不求回报。当《雷锋侠》被上传到网络上,点击量的迅速增长着实让马史感到意外,“很快就突破一百万。”

看完《雷锋侠》,网民们分为两派:力挺和不支持,“力挺的人认为雷锋已经被大家忘掉了,看了《雷锋侠》,大家又记起了雷锋和雷锋精神。不支持的一方认为我在形象上玷污了雷锋,他们反复问:为什么穿红披风?为什么戴墨镜?”

不管力挺还是不支持,网民有的真的把雷锋精神暂时搁置,但当他们看完《雷锋侠》,重新点燃了他们助人为乐想法。这一点也正是马史拍摄《雷锋侠》的初衷:“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看完后有所思考,想做些什么。”

猜你喜欢

北京电影学院蜘蛛侠超能力
环保超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有考生称“被交卷”
我想拥有超能力
Pick a Super Power你想拥有哪种超能力?
蜘蛛侠,集合
我的超能力
蜘蛛侠大变身
解构二次元
蜘蛛侠
家里来了“蜘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