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PPT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12-04-29易佳成
易佳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深入,多媒体课件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质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手段。PowerPoint软件以其方便的窗口操作、独特有趣的动画效果、幻灯片模板以及能够制作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剪辑、动画融于一体的演示和展示功能,被老师们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PPT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热情、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丰富灵活的练习内容、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现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巧用PPT,进行课前导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1轴对称”的生动导入,具体如下:
新课的开头,教师播放童话小故事《小蝴蝶旅行记》。在小故事结尾时,教师仍然请出了这只小蝴蝶,放在屏幕中央。
师:这只小蝴蝶旅行结束后,给我们带了一件礼物。(出示一个黑体的“美”字)蝴蝶带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呀?
生:“美”字。
师:对!蝴蝶为什么会给大家带来这件礼物呢?
生:因为“美”字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得真好!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蝴蝶是在夸我们刚才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很美。
生:蝴蝶是想提醒我们要仔细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大家说得多好哇!有了轴对称图形,我们的生活才美丽多姿。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吧!(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欣赏大自然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开始新课)
可以看见,生动的课前导入营造的效果是巨大的,学生整节课都很专注,而且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们也对轴对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效果是传统课堂所得不到的。
二、巧用PPT,准确理解概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 逻辑严密,广泛应用”三个显著的特点。简单图式能够形象化地呈现抽象内容,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数学学习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如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第十四章《变量与函数》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的概念,如何让他们准确理解函数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们以后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的学习。笔者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曾制作了一个细节:
先改动课本P94上的5个问题,因为这5个问题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制作课件时,教师先去掉一个未知数。上课时先把这改过了的5个问题同时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
思考完以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答案。这时候出示已经制作好了的表格。答案出示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这5个表格下方的文字(依次为:路程、票房、弹簧长度、圆面积、长方形面积)改为字母:S、Y、L、S、S,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列出5个函数式。
教师再次引导: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因为行驶的时间越长,所以行驶的路程越远?
学生说:是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行驶时间变了,所以路程也变了?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与路程都变化了?由此我们定义时间与路程都为变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路程的远近是由于时间长短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把时间称为自变量,把路程称为因变量。
在PPT的有效辅助下,通过动画的展示较好地把教学结合起来,变抽象为具体。
三、巧用PPT,复杂问题简单化
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 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数学中的简单性思想是数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图式后,能够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有理数的加减法》中,课本的公式文字很多。有的学生理解困难,很多时候做题之前总是想想公式怎么说的,以至于后来碍手碍脚,白白耽误时间。在上这节课之前,笔者先利用PPT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动画:
屏幕上一个“+3”与一个“+8”相遇了,他们相遇后,两个“+”号先出来,符号相同,结果还是“+”号,剩下的3与8加起来,等于11,结果就是“+11”;
屏幕上一个“-3”与一个“-8”相遇了,他们相遇后,两个“-”号先出来,符号相同,结果还是“-”号,剩下的3与8要加起来,等于11,结果就是“-11”;
这时候一个“+3”号与一个“-8”号相遇了,他们相遇后,“+”号与“-”号不知道怎么办(教师把这两个符号设置为一直闪烁),这时候教师提醒,我们应该看看3和8谁大,因为符号不同,所以我们要用减法,就拿大的数减去小的数,结果是5。因为大的数是8,而8前面是“-”号,所以我们最终的符号就取“-”号。哪个数大,我们就用那个数前面的符号作为最终符号。
接下来再依此推出“-3”与“+8”的计算过程。
再用这种方法练习几个题目,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这时候教师还没有讲书上那一段长长的公式。而且笔者发现可以不让学生背那一段话了,因为他们已经深深记住了这个简单有趣的动画,做题又快又好。
四、巧用PPT,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果不只是会解多少“规范” 的数学题, 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中 “看到”数学, 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利用PPT的丰富功能能够帮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实现情感教育。
例如在八年级上学期《勾股定理》的教学中,除了学会这个定理的基本运用之外,教学中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PPT”中可以简单出示其他名人证明勾股定理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除了毕达哥拉斯与赵爽以外,还有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欧几里得的证明,还有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证明,以及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故事的熏陶下,体会勾股定理的美,体会数学的美,并能体会前人的智慧与乐趣。
还比如在九年级下学期《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圆的周长与体积做出扩展,出示生活中使用圆的例子,剖析为什么要使用圆形作为容器等等,增加情感体验。
五、巧用PPT,引导数学思考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活动。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 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知识构建的思维活动。
如八年级上册《立方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稍微引导学生,利用立方根可以很容易的估算出题目结果。然后就课本上P81华罗庚的估算,用课件生动展示华罗庚是如何思考出答案的。并让学生在课后积极思考立方与平方相关的估算问题。,有的学生还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一些类似数学家华罗庚这样的小故事,给同学分享,这样就引发了学生思考,达到了再创造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使用PPT能够激活学生学习热情、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丰富灵活的练习内容、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图形化功能还能够形象化地呈现学习素材、渗透学习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理解算理、体会概念、解决难点、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