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本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12-04-29蒋华
蒋华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而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则扭转了这种弊端,以“人的一生成长经历”为主线,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坚持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型人才培养的趋势,更贴近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所以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效益是贯彻落实教学“人本化”思想的一大举措,也是我们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的新课题。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以长远的、更开阔的眼光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强调思想性特征基础上,增强了“人文性”。新课程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理念,按照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逻辑来构建,将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整合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关系”三个主题。教材涉及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等内容。着力关注初中学生所感、所思、所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逐步扩展的生活提供指导。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让中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领悟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课程站在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的高度上,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日常生活主题中。注重社会实践,通过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积极思考、探索、体验,使思想品德、社会规范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得以内化,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因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确立教学以服务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
二、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
多年来思想品德教育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传统的格式化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性评价方式,束缚了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新课程则强调由统一的格式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所以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教学评价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参与态度以及同学之间交往与合作状况,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和认识上差异,挖掘学生潜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依据“人本化”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和构建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传统教学的评价机制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这种教学评价的滞后,势必制约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改革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式评价方式,设立以激励为主的新的课程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用课堂点评、学生互评等形式以提高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挖掘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是课程效益“评价”的真正内涵。
2.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的。传统评价强调的只是共性趋势,过多地注重量化结果,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忽视学科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为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不只囿于掌握知识结构和解决文本知识的内涵上,而是关注学生在思维方式、判断能力、道德及行为规范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被评价对象的创新、合作、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应不断探索,努力创新,使教学评价的内容更多元、更科学。
3.评价的主体要体现民主性。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多样性,这是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必须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班级、学校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同时使被评价者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通过自我评价,班级评议,家长参评及开放性考试等形式综合地、客观地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要求,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三、重构思品课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首先表现为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这是能力、人格生长的环境,是尊重、发展个性的环境。改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策略,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1.坚持自主意识,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中,之所以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是因为自主学习这种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和实践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学习,投身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发展。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欲望与主动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培养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探索和体验乐趣,获取知识,促进发展,提升道德水平,增强处世能力。新课程范围由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开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自家庭、学校、地区逐渐扩大到国家以及世界,融合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手段,适当的方法,把握课程教学目标,找准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引导、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在课堂学习中体现和谐运动,得到活化,达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等人文素养同步增长的科学效应,并在学习中塑造和发展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成为新时代思想道德要求的能动者。
2.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气氛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认知阶段,其中加工、运用的机会较少,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远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活动的展开,教育“人本化”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促进“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挖掘、调动、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课堂气氛的宽松、和谐,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生动的语言、完美的教态、合理的教学手段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平易近人的风格来教育学生。不以势压人,以压代教。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习惯、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的意识和观点,教师要融合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提供便利,提供服务。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呵护学生的内心情感,精心设置课堂活动。例如用“访谈、对话、创设情景“等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寓教于乐的活动,来搭建展示学生精神风貌、施展才华的平台,在互动中交流思想,培养情感,增进友谊,让师生共同的“微笑”内化为教学发展的动力。
3.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的形式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要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政治课的科学理论,真正理解政治观点的内容,关键是使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和内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学生自己的经验构建过程,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闪光部分,使之成为学生接受所学理论的“自己经验的一个环节”,以助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设立实践基地。开设体验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强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失策的苦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回归学生的天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理念。
综上所述,实施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整合课程目标,确立教学理念,倡导效益评价,优化教学活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实施课堂教学“人本化”的实践者。
(责任编辑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