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激趣艺术的途径
2012-04-29童军尧
童军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自觉去学习。一般说来,所有政治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所有学生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好政治课。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怎样才能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运用巧妙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其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一位教师正准备讲授“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时,发现两位学生正在讲话,且声音很大,同学们都望着他们。他没有直接批评这两个学生,而是就地取材,将这一违纪事件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这一事件导入新课:“自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令人无比向往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自由”,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鸟儿在天空中翱翔,鱼儿在大海中邀游。因此,在同学们中也有人向往这种“自由”,把“自由”理解为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他们认为课堂上要求太严了,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有的同学正在“自由”地说话(讲到此,这两位同学马上停止了讲话,其他同学哄堂大笑)。那么,什么是“自由”呢?世界上有没有不受纪律约束和限制的“自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一段导语,既委婉地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提出了批评,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实现方式”这一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系列问题:假如你要开办一个工厂,生产某种商品,你认为你最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得出了如下两点:一是钱(资本),二是人(劳动者)。在此基础上我又问:这两个条件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如钱的问题可以通过省吃俭用、向银行贷款、一些非法手段、买彩票中大奖等方式取得。我引导学生一一对这些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再问:在当时情况下要快速取得大量资本,能采取的手段是什么?在一连串的发问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发言,最后得出教材中的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于我设置了现实生活中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学生有话可说,积极参与,最终不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观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深思,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借用寓言典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乏味,学习兴趣就会丧失,学习动力就显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一些寓言典故,可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如讲授“在实践中锻炼成才”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首先讲述了这样一则阿拉伯寓言故事: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航行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回答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儿了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回答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在此时,一阵巨风将船刮翻了,哲学家与船夫都落入了水中。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则寓言故事不仅诙谐幽默,而且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学到一点书本知识后,决不能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而必须投身社会实践,妥善处理学习书本知识和掌握实际生活本领的关系。
四、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说来,未成年人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是归纳的。成人认识的基本走向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是演绎的。据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基本事实到基本理论。可长久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采用论点论据式,选择“观点+论证”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我讲你听”的生硬灌输,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学生不仅不能参与知识的生产、发展过程,而且也不想、不要、不会参与知识的生产。长此以往学习的激情,学习的天性、学习的情感被浇灭,学习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变演绎式为归纳式,截流式为源流式,理智律为情感律,让学生参与知识与智慧的生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达到至情至性而至行的境界。
在讲授心理健康课“挫折产生的原因”这一内容时,如果采用观点+论证式的教学方法,指出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再举例论证,学生必定毫无兴趣,作壁上观。如果采用归纳法,以某一次考试为切入点,让学生归纳考不好的原因,学生必定七嘴八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再适时牵引、提升。学生自然会得出挫折产生的原因,并且对主观、客观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如此,学生不仅学牢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方法。教师也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就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五、讲究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接通学生心灵的桥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好比是点燃兴趣的火柴,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能烧灭兴趣。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政治课的感召力、说服力、战斗力也来自一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位教师在分析价值规律的作用时,作了这样的比喻: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它像一根“棒子”,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个部门的分配,它像一根“鞭子”,鞭策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像一只“筛子”,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通过“棒子”“鞭子”“筛子”分别比喻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达到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再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反对拜金主义”这一内容时。运用作家——投笔从“融”;历史学家——谈“股”论“金”;技术人员——“做”以待“币”;银行人员——持“资”以“横”;记者——言为“薪”生;演员——多“财”多艺;出版商——添“资”加页;受贿者——据“礼”力争;家庭教师——因“财”施教等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笑意无穷,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六、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反之,冷漠沉闷的教学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情绪和情感。
1.创设情境,营造可教学时刻
教学气氛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描摹,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触景生情,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讲“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投影了这样一则事例,要求学生分析。张三、李四、王五三人,张三说李四在说谎,李四说王五在说谎,王五说张三和李四都在说谎。请问:张三、李四、王五谁在说谎?谁说的是真话?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求解。经过缜密推理,得出李四说的是真话,张三、王五在说谎。结合这一过程,教师指出:张三、李四、王五都说他人在说谎,这是事物的现象,究竟谁在说谎,谁在说真话,则是事物的本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要认识本质就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与综合,借助概念、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这一情境的创设自然贴切,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情育情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绪可以互相感染,心理学上称为情感效应。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峡这头/大陆在那头。诗词本身的意境再加上教师情真意切的语言渲染,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师生的情感发生了撞击与共鸣,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地展示,真正做到了共识、共享、共进,激活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唤起了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求知欲。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让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同时勤于学习,勇于反思,敢于实践,以生为本: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让政治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