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中的偏差
2012-04-29方黎
方黎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育领域中,“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现在这种教学模式,被一线教师广泛运用。然而,有些对话出现了偏差,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独白式的对话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中,教师注重了问题的设置。但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设置的问题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不论对话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其实也不是教师的观点)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这是教师用“对话”之名行“独白”之实。如学习《竞争?合作?》时,一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互相残杀,适者生存”的视频。问:通过看刚才的视频,你看到了什么?回答说:动物在残杀。于是又问:除了动物之间的残杀,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玩闹。于是又问:残杀,玩闹以外,你还看到什么?回答说:弱肉强食。这时,只得换个方法问:动物之间为了生存不是在进行激烈的竞争吗?回答说:是的,它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这才算满意。开始转入本课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竞争。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否定了学生的答案,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反映出对话教学本应具有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有所欠缺。
二、浅层问答式的对话
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了问题的提出,但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课本的内容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一位教师在教《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对话。师问:“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什么?”生答:“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师问:“哪三步?”生答:“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师问:“前两步 ,我们实现了吗?”生答:“实现了。”师问:“第三步,我们实现了吗?”生答:“没有。”在这则教学案例中,师生之间似乎有问有答,看似环环相扣,但这种对话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设计的问题只是课本内容的再现,问题缺乏探索性,过于浅显。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会对话。
三、平铺直叙式的对话
有些课堂对话是多了,可听来听去总觉得没有给人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教学只能是充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让学生真正带问题去自主探究。例如,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一教师出示了如下问题:⑴什么是自立?⑵自立的表现有哪些?⑶自立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何重要性?⑷你学会自立了吗?⑸你会做什么?⑹学会自立必须克服什么思想?⑺为什么要克服这种思想?⑻如何培养自立能力?⑼你打算从哪方面培养自立能力?……… 将近10个问题是你问我答,平铺直叙,看不出什么波澜和高潮,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并未出现对话教学应有的热烈。“话”倒是“对”得不少,但缺少了“主打对话”的课堂,并未真正激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探究性。
四、误导式的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总期望“问”与“答”天衣无缝,分毫不差,这种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出现的机会毕竟不太多,除非是弄虚作假。对话中总会出现遗憾,也总会暴露问题,这正是对话所要呈现的另一半。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了“欣赏学生”的含义,不太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总要鼓掌喊好。例如,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很值得商榷:教师让学生就如何克服上网玩电子游戏成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一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条宣传标语:“远离电子游戏,学会自我保护。”从这一标语的内容看,该生没有把握住“电子游戏”有利有弊,只是看到了“弊”便一味地“远离”这一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这种回答显然欠妥,可还是得到叫好声一片,这岂不是误人子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生生共同探求真理,对话正是探求真理的有效途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偏差。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偏差的危害,吸取经验,不断实践,使对话教学真真正正地为探求真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服务。
(责任编辑 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