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写随笔
2012-04-29汪肖慧
汪肖慧
课外随笔不同于作文。它用文字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用文字与历史对话……一言以蔽之,随笔就是让学生用文字自由行走在精神领域里。
一、创设随笔习作的氛围
1.制度保证:每周一篇。“每周一篇”形成制度以后,学生会积极地寻找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思考感悟,进而下笔成文。而教师通过及时批改,可以贴近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也可以受到启发,或改进教学,或心有所悟,教学相长,可见一斑。第一周的随笔,就有同学写道:“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文章,叫《逼你成功》,当时我很困惑,心里嘀咕着,什么是逼你成功,怎样逼你成功。听完以后,我豁然开朗。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们初三同学来说,简直是恰如其分,再也没有什么词可以来形容了”。
2.情理感染:呵护心灵。随笔的内容没有禁忌,学生尽情发挥,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出内心的私密。有的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老师的偏见,有的会透露家庭不和,有的会因老师的误解而委屈,有的会与老师探讨情感问题,不一而足。这时候,我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文老师,而是化解矛盾、解开心结、劝慰心灵的心理医生,甚至是自我批评者。角色复杂,身份特殊,肩上扛的是同学的信任、期待,心里牵挂的是同学的欢乐、忧愁。一动笔,一开口,就关系着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自己真诚的、有爱心的、充满幽默感的、平等的、亲切的语言,营造一种自由创造的气氛,设置一种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写作状态,并以文字表达出来。而与此同时,写评语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变得宽容,谦和,富于同情,懂得珍惜。有位同学这样理解孟子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心灯,只是有的人始终亮着,有的人的心灯已在不知不觉中熄灭了,然而心中有一盏灯的人总会用那盏灯来照亮自己未来的路。”如此精妙的理解让我耳目一新,我也觉得有必要擦拭我的心灯,照亮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教师的责任,正是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积极因素,包括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帮助学生将其提高为一种更为自觉的努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与内在精神上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转化为一种写作与精神财富。
3.成功体验:佳作共赏。放学生到自由广阔的天地去,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笔本上的红色波浪线渐渐地多起来,文章后的评语从一句话、一段话到一篇小短文,学生的眉目之间开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相互之间的交流渐渐地频繁起来。这就为教师提供了契机——学生已经从“不愿写”过渡到“乐意写”,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学生到了初三阶段,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写作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也就自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每周一星”的佳作,并把佳作推荐到校报校刊上,美其名曰“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都有被他人重视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慷慨地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赏识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用关注的深情的眼告诉他们:我因你们而骄傲。为此,我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总是及时地与他们交流看法,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时,就意味着他已经走向精神的成熟。虽然这声音显得比较稚嫩,但至少表明他已经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有信心继续旅程。实践证明,这种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倾诉欲望。他们开始赛文章,一比高低;读佳作,奇文共品。
二、指导学生用随笔记录生活
1.关注人生。随着成长经历的丰富,初三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人生。一旦考试失败,他们会沮丧、失意;考试发挥好了,取得了好成绩,他们会在内心加油、鼓励。会关注生命中每一种微妙的感觉,生命中的喜与悲,苦与乐,得与失都会成为他们写作的主题。这样就很容易进入精神误区:对自我的迷恋,自恋自怜,反复咀嚼生命的沉重、无奈、苦楚。这就提醒教师,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立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视野高远,境界宽广,内心世界丰富的真正的人,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因此,我就有意识地通过随笔的评语,去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引导他们去注意生命的高贵、美好,用温情和理智去协调生命中不和谐的一面。这样,随笔中少了叹累叹苦自怨自艾,而多了积极达观笑对生活。周安安同学写道:“把失败当作一杯苦涩的酒,饮过了,才知道生活的滋味,才懂得跋涉的意义。”
2.关注社会。除了引导学生关心自我价值及其生命意义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关心周围的世界。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大社会”的过程。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沉默,亲友的不幸,老师的目光,打工者的善良就成为写作的题材,博爱、安全、信任与感恩就成为写作的主题。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与母亲(父母去新疆做馒头生意)不在一起已经很久了,几乎忘记了母亲的容颜。这次回家,舅妈告诉我,母亲寄了双暖皮鞋给我。我忽然想起多年以前与母亲一起买衣服的情景,母亲的眼神如在眼前。我的心里酸酸的,我辜负了时光,没有珍惜与她一起时的幸福,想必跟母亲逛街是一件很美的事。那双鞋还没到,它一定好看,是一双充满爱的鞋,它载着母亲的爱,载着母亲的思念,载着隔山隔水的亲情,正从新疆向我走来。它是一双心中的鞋。”情由心生,读到这样浓情的句子,谁不动容?
3.关注心灵。用怎样的眼光、用怎样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看待社会,这取决于此人的胸襟、气度、心态。“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心灵世界的构筑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内容。“少年意气,慷慨文章”,率性而为之外还需明辨善恶是非,还需有一颗高尚的心。正像一位同学说的“好的心态决定好的人生。”随笔就是健康心态的陶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写作不是一种负荷,而是一种心灵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求,写作的过程是在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希望学生用随笔来关注自己心灵的健康成长。这样的心灵应该是宅心仁厚,高贵纯洁。当然,这需要长久的努力。
(责任编辑 刘 红)